• 15阅读
  • 0回复

青山碧水无价——京津周围看治沙(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6-20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保卫绿色 关注森林

  青山碧水无价
  ——京津周围看治沙(下)
  本报记者 丁伟
  在坝上高原,生长着一种草本植物,当地牧民称作断肠草。牧民们忧心忡忡地告诉记者,这是草场严重退化的标志。近些年来,在位于坝上围场满族自治县的河北省御道口牧场,断肠草呈恶性蔓延趋势。
  御道口牧场建于1953年,原本是河北省农垦系统数一数二的富裕户。80年代以后,由于过度放牧,牧场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植被覆盖率由建场初期的99%减少到现在的62%,沙化半沙化土地面积由原来的100亩扩展到23万亩,昔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地方,如今变成了“老鼠跑过见脊梁”。牧草严重退化,影响了正常的畜牧业生产,牧民们只好就地垦荒种粮,却往往是“种一坡收一车,打一笸箩蒸一锅”。
  与黄沙裸露、植被稀疏的御道口相比,比邻的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却是一片林海莽莽、鸟语花香的风景。据场长刘兴亚介绍,塞罕坝林场始建于1962年,近40年来,两代造林人本着“先治坡,后置窝;先生产,后生活”的创业原则,默默劳作在“云的故乡,水的源头”,将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花的世界,林的海洋”。如今,林场森林覆盖率已达78%,林木总蓄积量502.5立方米,平均年增长率9.7%。气象监测表明,与建场初期相比,塞罕坝周边地区年均大风天数由原来的79天减少到现在的73天,降水量由380毫米增加到490毫米,河流含沙量由29.5%下降到11%。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林场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林产品深加工,年人均收入超过8000元。
  塞罕坝和御道口的对比形象地说明,土地沙化、生态恶化总与贫困如影随形,二者互为因果,而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从这个意义上说,青山碧水是无价之宝。穷也生态,富也生态,许多地方的治沙实践证明了这一点。北京市半壁店乡地处永定河下游,受永定河多次决口的影响,境内形成大面积的沙质土壤。每逢春季,狂风怒吼,黄沙漫天,行路艰难,沙子能把麦苗盖起来。半壁店人世世代代与黄沙打交道,过着“吃粮靠返销,花钱靠贷款”的生活。70年代末开始,半壁店乡开始了大规模的沙荒综合治理,平沙丘,建林网,修道路,栽果树。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全乡林木覆盖率达到34.2%,果园面积达5000亩,果品收入800万元,比1980年增长40多倍。良好的生态环境引来大批游人和客商,近几年来,先后有13家外资企业落户半壁店,乡财政收入一举超过1200万元。
  目前,结合防沙治沙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京津周围风沙源区纷纷迈开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河北张家口、承德等地改变过去农牧业粗放经营的模式,瞄准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将生态旅游和精细农产品深加工作为支柱产业,提出建成京津两地的“后花园”和“菜篮子”。天津市武清县将治沙与致富结合起来,调整单一种植模式,在12万亩沙化土地上推行林田、林果、林草、林花间作,预期经济收入可提高5倍以上。
  饱受风沙之苦的人们开始用自己的双手播撒绿色,播撒富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