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阅读
  • 0回复

巴以和谈形势逆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6-20
第6版(国际)
专栏:新闻分析

  巴以和谈形势逆转
  本报驻美国记者 马世琨 张勇
  巴以新一轮和谈在华盛顿地区进行一周,于6月18日悄然结束。与会者说“会谈没取得进展”。这种结局在意料之中。
  这次会谈并不是巴以和谈进程的自身需要,而是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去中东斡旋撮合的结果。按照美国的设想,通过和谈取得成果,以促成克林顿、阿拉法特和巴拉克三方会晤。此次会谈分两组举行。一组在华盛顿近郊博林空军基地,讨论最终地位谈判框架协议问题,包括耶路撒冷地位、巴以边界划分、巴勒斯坦难民的命运和犹太人定居点等最棘手的问题;另一组在安德鲁斯空军基地,谈判以前达成协议的遗留和争议问题,包括解决过渡阶段撤军和释放在押巴勒斯坦人等问题。指望在几天的会谈中解决这么多老大难问题是绝不可能的。
  事实上,会谈前巴以和谈进程已呈逆转之势。在最终地位谈判所涉及的重大问题上,双方都固守底线,态度反而更趋强硬。迫于国内压力,巴拉克从原先立场上后退,割裂谈判内容和拖延和平进程的意图已十分明显。6月6日,他提出以色列不退到1967年边界,耶路撒冷永远是以色列不可分割的首都,不容许巴勒斯坦难民回归等5个条件,无异要关上谈判的大门。他还说,以巴和谈仍处于“起始阶段”,声称以巴不可能于9月30日前达成永久性和约。14日,他在电话中希望克林顿劝说阿拉法特接受以方的撤军方案。根据1993年签署的奥斯陆协议,以色列应在第三阶段,即最后阶段撤军中把约旦河西岸的领土全部归还巴勒斯坦。去年9月双方签订的《沙姆沙伊赫备忘录》规定,第三阶段撤军的最后期限是今年6月23日。巴拉克要求将最后阶段撤军推迟到双方达成最后地位框架协议后实施,说什么如巴方不同意,他只能按照内塔尼亚胡执政时制定的撤军计划,将1%的约旦河西岸领土还给巴方。在这种情况下,以方代表在谈判中有何表现也就可想而知了。当前巴以和谈不进反退,根子主要在以色列。
  巴拉克在中东和谈问题上态度转变,既有国内原因,也有地区形势变化的因素。中东问题包括巴以、叙以和黎以问题。最近,以色列从黎巴嫩南部全部撤军,受到普遍肯定,感到国际压力减轻,增加了和谈中讨价还价的筹码。阿萨德总统突然去世,使中东失去一位抗衡以色列的关键人物,以色列少了一个强硬对手,而继任者巴沙尔的当务之急是在国内巩固地位和树立威望,向以色列讨还戈兰高地的事一时顾不上。中东和谈已失去前些时候那种巴以、叙以和黎以谈判齐头并进的势头。以色列本来就不情愿看到以巴和谈进展太快,当前中东形势的变化,自然被当成拖延以巴和谈的机遇。
  就在巴以双方会谈期间,14日,阿拉法特主席访问华盛顿,并与克林顿总统会谈3个小时。他公开指责“巴拉克缺乏与我们一起在中东地区取得广泛持久和平的愿望”;针对巴拉克关于7月4日前举行美以巴三方首脑会晤的建议,他警告说,如果以色列不完成在约旦河西岸最后阶段的撤军,他将拒绝与会;他对巴拉克只同意释放250名在押巴勒斯坦人中的3人感到愤怒:“这简直是羞辱”;他还说不管巴以和谈是否取得成果,他将在3个月内宣布成立巴勒斯坦国。阿拉法特这样公开指名道姓地批评巴拉克,是很不寻常的举动。这表明他对以色列的做法已忍无可忍,也显示巴以关系和巴以和谈前景堪忧。
  不论中东和谈形势如何,美国总是持乐观调子,不遗余力地做促进工作。克林顿总统为中东和谈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极希望在任内有所收获,搞出个类似戴维营协议来,可以载入史册。15日,美国务院宣布,奥尔布赖特将于15天内访问中东,这是本月内她第三次穿梭中东。此行的使命是确定在目前阶段举行美巴以三方首脑会晤是否有益,是否有必要。克林顿任期时日不多,心情急切,不难理解。但事实表明,美国在中东问题上只有推动之功,起不了决定作用。从当前形势看,在克林顿离开白宫前实现美巴以三方首脑会晤大概不成问题,但巴以解决“最终地位”问题,达成永久和平协议,可能性微乎其微。(本报华盛顿6月18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