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网络民俗语言探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6-20
第11版(电脑·网络·通信)
专栏:网络生活

  网络民俗语言探析
  曲彦斌
  民俗语言是一种充满活力的、生生不息、不断创新的语言文化现象。以现代高科技为支撑的计算机数字化网络的推广和普及,造就了一种以网络生活为依托的、独特的现代社会生活群体——网络社会群体,即所谓的“网民”、“网虫”。“网虫”基于网络生活创造、使用的流行语,就是这样一种新民俗语言现象。
  那么,这些“网虫流行语”是如何生成的呢?若从词源学的视点加以考察的话,主要有三个方面。
  其一,直接出自英语。计算机网络流行语大都出自英语文本,这个基本的计算机网络文化现象同样也直接影响到网虫流行语的语源状况。例如“猫”,即调制解调器,是英语Modem头一个音节的谐音。“伊妹儿”,系英语E-mall(电子信箱)汉译的谐音。“黑客”,英语为Hacker,是指通过一定的指令或程序故意袭击他人计算机系统的入侵者。
  其二,汉译过程的变异结果。计算机网络使用着大量的外来语,通过翻译来接受、使用的过程也是一个使之“汉化”的过程,从而更符合汉语语言习惯。例如:“板”,一作“版”或“坛子”,即电子信息板(BBS)。电子信息板是网上交流信息讨论问题的主要工具和载体,亦即论坛。因而其主持者就理所当然地称作了“板主”或“坛主”。“网虫”们一向富有幽默感和想象力,于是又取“板主”的谐音,将其称作“斑竹”。“斑竹”又叫“湘妃竹”,在汉语文化中是个颇富传奇色彩的词汇,古代神话传说此竹乃因尧帝的两个女儿亦即舜帝的两个妃子啼泪滴竹成斑而来,即所谓“斑竹一只千滴泪”。在BBS中,用“斑竹”称谓论坛的主持人,实在是很有诗意,颇具汉语文化色彩。
  其三,源自汉语本身。汉语表现与表达能力之强,尤其突出地体现在对外来事物和新事物的接受上。网虫们创造的多姿多彩的流行语,以其独到的文化底蕴而别具情趣,是任何外来语所难以替代的。例如:对于因初学上网而操作技术尚不熟练者,称作“菜鸟”。已经掌握基本电脑网络技术可以自由操作上网者,称作“飞鸟”。“老鸟”,则是泛指使用计算机技术水平较高,或上网时间长、经验多、技术熟练的操作者。“菜鸟”之“菜”,在北京方言中是指无能或废物的语汇,如“菜货”、“菜包子”之类。在此,与“鸟”组合成为复合词“菜鸟”,既是初上网者的自谦之辞,也反映了其初学上网的经验不足。显然,这是出自北京方言的一个网虫流行语。
  凡此种种,这些趋时求新的网虫流行语大多以通俗、幽默和个性化特点见长。正因为具有这样一些特点,网虫流行语才易诵易记、易于流传,对于普及计算机网络知识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