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文学眼光看网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6-20
第11版(电脑·网络·通信)
专栏:人物风云

  文学眼光看网络
  叶真
  赵启光博士从中国社会科学院毕业后到社科院文学所就职,后赴美国留学,获马萨诸塞州大学比较文学博士,现任教于美国卡尔敦大学,从事亚洲语言文学教学工作。
  研究文学的赵启光对网络很着迷。他说,研究了大半辈子的文学,最深切的感觉是“文学无结论”。而业余时间,对经济学的偏好使他有能力对经济走势作出自己的判断。有趣的是,多年来,他发现自己的分析常常被事实证明是对的。能够用事实证明自己的结论,对于一介书生来说,实在是一种快乐。于是,他一发而不可收,研究文学之余,专攻网络经济。
  作为一位文学博士,他提出了以“历史感和文学心”来观察网络经济。他说:“纳斯达克本身就像一本小说,情节起起落落,有高潮、有低谷,有伏笔、有悬念。尽管网络公司都在亏本,人们还是蜂拥来到纳斯达克,追捧以网络股为代表的高科技股,其实反映了人类的一个共性:愿意相信超现实的东西。人们总是对未来寄予希望。这也就是人类的文学性。”
  赵启光认为,19世纪是生产的世纪,经历了工业革命,发明了电力、机车等等。20世纪是商业的世纪,资本具有决定性的力量。而到了21世纪,生产已不成问题,技术的进步使以往成百上千人才能组织的生产,现在几个人就可以做到。而这个世纪最重要的资源是信息,信息也决定着资本流动的方向。以股市为例,这是一个全民齐动员的筛选过程,每个人都起着调度员的作用,从而最终发现:谁代表未来?从文学的角度来说,这是一种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斗争。
  赵启光认为,以网络经济为特征的信息世纪,中国人具有一些特别的文化优势。首先,中国人从本性上来说喜欢新技术,以拥有高技术产品而自豪。这也是为什么手机等产品在欧美反而没有在中国普及得快的原因。
  其次,中国人喜欢文字的东西,崇尚符号,比如对书法的追求。文字的表达方式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用文字表达具体的物体,第二是用文字表达概念,第三是用文字表达符号。而网络不过是辆车,其中装载的是信息,也就是文字和符号。沉浸在文字中的中国人容易有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因此,互联网在中国发展的速度快得惊人。中国人的第三个特点是喜欢交流信息。几个老大妈凑在一起,从国家大事到家长里短,无所不谈。这种信息分享也是与网络的基本特性相吻合的。
  在工业社会和商业社会,中国人的缺点是缺乏合作和组织能力,每个人都有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这在互联网时代反而成了优点,因为互联网是造就个人英雄的,是个人智慧的理想表达工具,不需要太强的协调能力。互联网鼓励个人创造,这也与中国人传统的个人奋斗精神是一致的。“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理想。当然,这种飞黄腾达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个人奋斗的结果。现在,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大小网站,正是这种精神的一种体现:大家希望能以自己的努力,都能成为雅虎、亚马孙。在这种信念的支撑下,大家前仆后继。
  赵启光说,基于以上的几个特点,不要把网络统得过死,再建立起相应的信用机制,一定能够后来居上,在信息社会上实现超常规的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