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让鸟飞起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6-20
第12版(摄影)
专栏:来稿点评

  让鸟飞起来
  蒋铎
  现在,地球上野生的老虎已少得可怜,大象也不多了。猎杀藏羚羊屡禁不止。据说,眼下每天都有物种消失。读者对生态环境愈加关注,报纸版面也需要这方面的新闻照片。《三同学爱鸟护鸟传佳话》无疑抓到了一个很值得用照片进行报道的题材。
  如何才能表现好这件事呢?作者、重庆市万盛区南桐矿务局东林煤矿的森林寄来了两幅照片,一幅反映的是三位同学围在一起精心喂受伤的鸟的情形;另一幅是孩子们在郊外山上放飞,让康复了的鸟重归大自然。大家一定会认同,放飞应该是反映这件事的关键情节。要拍好放飞,最能说明问题的当然是孩子们刚刚松开手,鸟儿展翅飞出的瞬间。而照片里记录的却是孩子们握着鸟,鸟还没有飞出的时刻。这样一拍,鸟重获自由的动感没有了。况且大个子男孩手中鸟的影像恰与旁边女孩的身影重叠,因而被“埋没”,鸟的形象不明显了。新闻照片的特点就在于用瞬间的视觉形象说话。抓到关键瞬间,视觉效果好,照片才能生动感人,有时甚至能起到“一图胜千言”的作用。反之,就是题材的新闻价值很高,也往往实现不了。这幅照片在这方面存在的遗憾很能说明这个道理。我猜想,鸟离手展翅的一瞬,作者可能也拍了,但不成功,原因大约是快门速变不够快,造成影像模糊不清。鸟在高空盘旋、飞翔,一般来说快门速度低一点也无妨(如用300毫米以上长焦距镜头拍摄则另当别论)。而近距离拍摄鸟振翅起飞的一刹那,则非用高速快门不可,起码1/500秒。拍摄前的准备十分重要,要想一想抓哪一个瞬间,从哪个角度拍,用什么样的镜头,用什么样的快门速度……准备了也不一定就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因为客观上有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但准备了总会比没有准备成功的机会多一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