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扶贫新路:以工代赈——来自山西五台县的报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6-22
第10版(社会调查)
专栏:专题调查

  扶贫新路:以工代赈
  ——来自山西五台县的报告
  扶贫是个大问题,也是老问题。在与贫困斗争中,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众多贫困人口及有限的扶贫资金,山西五台县不断探索新的思路,新的做法,连续8年实行以工代赈,济急扶贫,走出一条既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又符合本县实情的“造血式”扶贫路。8年间,全县共筹资金7723.2万元,其中上级下达的以工代赈资金3696.2万元,配套投资4027万元。五台县将这些有限的扶贫资金,以市场为导向,投入道路建设、人畜吃水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和拓展农村经济各个领域的农业综合开发性项目上,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全县改建修复县内干线公路129公里,乡村道路200公里,打通或正在开通出省道路两条39公里;建成各类人畜饮水工程88处,解决39843人、13000头大牲畜的饮水问题;开发农业综合片区7处,新增改造有效灌溉面积10100亩,开发新增基本农田7800亩,新建优质高效机修梯田12700亩,改造中低产田4180亩;培育养殖户200户,年养殖牛11.9万头,羊30.05万只,年存栏数分别达到8.4万头,19万只。全县脱贫致富步伐加快,已有13个乡镇越过温饱线,7.48万人摆脱贫困。
  实施扶贫攻坚计划之前,五台县粮食作物亩产一直徘徊在200公斤上下,农民人均年收入仅400元左右。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五台县政府把以工代赈作为帮助贫困人口致富的“助推器”,努力培育和发展贫困地区的支柱产业并使之市场化,用市场的办法来解决贫困的问题。县政府在启动以工代赈扶贫项目时,把有限的扶贫资金用在释放本县资源优势的“刀刃”上,如将金岗库、茹村、蒋坊等6个乡镇建设成畜牧区域,按“发展——育肥——加工——流通”的框架,培植畜牧养殖产业。
  金岗库乡位于五台山脚下,全乡一多半的人口年纯收入不到500元。1998年,金岗库乡以工代赈引进优种母牛500头,羊500只,恢复完善一座畜牧兽医站,建立两座乡级改良站,三个饲料加工供应点,以成套的服务设施,扶持农民大力发展畜牧业。全乡发展饲养牛30头以上的家庭牧场30个,饲养羊50只以上的家庭80户。全乡年养殖牛4100头,存栏3840头,羊6000只,存栏4120只。畜牧业拉动了该乡的经济发展,去年全乡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大幅增长。
  为使以工代赈这条扶贫新路越走越广,五台县从县到各项目区乡镇,都成立了吸收有关部门领导参加的以工代赈扶贫领导组,做到以工代赈扶贫工作有人抓,项目有人管,工程有人干,管理有目标,实施有监督,立项有成效。
  五台县还积极宣传和鼓励农民从传统农业的小生产方式中跳出来,把生存性农业转变为商业化农业。茹村乡获得国家以工代赈养殖项目投资75万元的资金后,采取集体组织、个人入股的办法,组建圈养1000只优种羊的繁殖基地。全乡共有150户贫困农民入股经营,筹集股金110万元。茹村乡这种以工代赈资金加股金,调动贫困户内在动力去摆脱贫困的滚动脱贫办法收效显著,年养殖收入可达145万元。
  以工代赈扶贫攻坚这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扶贫新路,在五台县已呈现出极强的生命力。
  山西五台县委 杜云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