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儒家经济伦理与现代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6-22
第11版(学术动态)
专栏:报刊文摘

  儒家经济伦理与现代化
  夏振坤、张艳国在《儒家经济伦理与中国的现代化》一文中提出,讨论儒家经济伦理同现代化的关系,应立足于四个层面。第一层面,原型文化母体与现代化的关系。文化母体对现代化进程快慢的影响,除了本身的因素外,还决定于经济、社会方面的背景,而且后一方面(尤其是社会制度)往往起决定性作用。第二层面,任何一种文化母体,对现代化来说,都有精华和糟粕两个方面,只是在比例上存在谁多谁少的差别。对于精华内容来说,是否有利于推进现代化,还要看历史发展所提供的机遇。比如,香港、新加坡、韩国、我国台湾省等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就是先有“机遇”然后才发生文化的重塑,最后才出现了东方现代化模式。第三层面,即使是“精华”原体,也不是现代化本身,而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经过延伸、蜕变而成为新的文化形态。第四层面,即使是历史上曾经表现为“糟粕”的文化内容,也不必全盘否定,在“精华”的主体地位确定之后,将“糟粕”加以改造,仍可在一定范围内发挥其有利于现代化的积极作用。例如,“乐天安命”思想,从总体上无疑不利于积极进取,但在社会矛盾剧烈化时,运用得体,却可缓解社会冲突,保持社会稳定,为社会发展创造积极的条件。
  (摘自《经济评论》二○○○年第三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