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助残志愿者在行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6-22
第12版(社会经纬)
专栏:特稿

  助残志愿者在行动
  欧阳鸣
  刚刚过去的5月,在中国残疾人事业的历史上,至少有两件大事值得记住:一是在上海成功地举办了第五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二是法定的第十次“全国助残日”,今年的主题是“志愿者助残”。一时间,“志愿者助残”成为中国新的流行语。
  我伴红柳共成长
  这个“红柳”,不是指那种生长在沙漠能够抗拒风沙干旱的植物,她是一个残疾孩子,叫古红柳。当然,她与“红柳”一样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而且,比“红柳”幸运的是,她身边还伴生着一棵“亚热带的楠树”——古亚楠,现在是北京房山区张坊中学初一年级的学生。
  亚楠与红柳同村,亚楠比红柳小一岁。亚楠健康活泼,红柳患有先天性骨关节疏松症,手脚畸形,全身无力,无法行走。
  7年前,亚楠和红柳都到了上学的年龄,亚楠是蹦蹦跳跳地去的,红柳是伏在妈妈背上走进的校门。老师召开主题班会,号召同学帮助红柳,亚楠没好意思举手,却在会后悄悄地找老师说出了自己的心愿:我要背红柳上学。
  那时,亚楠6岁,红柳7岁,红柳家离学校有1公里山路。亚楠每天早晨5点钟就起床,那点儿路对于她们来说,很难走,中间要歇好几次呢。一年夏天,山上发了洪水,平常没有水的一条沟成了一条河。别的孩子觉得蛮好玩儿,趟起老高的水花就跑过去了,亚楠可犯了难。犯难也要过,两人都掉进水里,亚楠用尽全力把红柳推上岸,自己上不去了。红柳坐在岸边看着亚楠默默流泪,亚楠咬咬牙奋力爬上去,前面还有好长的路要一起走呢。
  这一走就走过了小学,两个人又一起考取了离家更远的镇中学。报到的那天,红柳没来,亚楠知道为什么。正好电视台来采访亚楠,亚楠说了她的心事,电视台播了,房山区的领导看见了。区委书记含着泪对区长说:“亚楠背不动了,我们来背。”书记和区长真把红柳背进了学校,校长为红柳腾出了一间单人宿舍,安排亚楠也住了进去,她们俩又可以一起去上课了。
  7年,亚楠背着红柳走了1万多里山路……
  在中国,有组织的志愿者行动其实正是自孩子们始,1987年,“手拉手红领巾助残”活动启动,至今,已有7000多万少先队员帮助了他们的残疾小伙伴。古亚楠和古红柳,不过是其中正在成长的两棵小树。
  绿色志愿者
  解放军第二炮兵指挥学院的驻地在武汉,附近有个福利厂,厂里有许多盲人职工,聚居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盲人村”。
  还是在20年前,学院第十学员队的学员们听说了发生在“盲人村”里的一个悲惨故事:有个孩子触电死在床上,眼盲的父母不知道,还以为孩子睡熟了,不敢吵醒他,很久才发现孩子已变得冰凉。盲人夫妻欲哭无泪……
  这事对学员们的震动太大了,他们理解了盲人的难处,他们要做些什么。
  1982年,武汉突降暴雨,洪水冲进盲人老汉蒋再兴的屋里,老汉懵了,不知该往哪里逃。一直帮扶老汉的学员们及时赶到,就在他们抓住老汉的手的一刹那,老汉竟孩子似的哭了起来……一批批学员照顾老汉持续了10多年,一直到他享尽天年。
  盲人自己生活不易,教育子女就更难了。盲人刘宏发的儿子刘元露是个“隐君子”,三进三出戒毒所仍恶习难改,他的女儿刘佩在这种畸形的环境中生长,心灵严重扭曲。
  学员们下决心要帮这个孩子,想方设法为她营造全新的成长环境,给她家庭的温暖。一次学校开家长会,别的孩子都骄傲地领来了自己的家长,只有小刘佩坐立不安,垂泪无言。突然,她看到一位解放军叔叔跑过来,她飞奔出教室,拉住解放军叔叔的手大喊:“老师,老师,这就是我的家长,我的家长来了,我的家长来了……”
  去年12月20日,学员们给刘佩过11岁生日,烛光中问起她长大了想干什么,刘佩说:当解放军,做很多很多的好事。就在这时,第四次从戒毒所出来的刘元露走进了家门,眼前的情景让他惊愕、愧疚、悔恨、感激。他一把抱起女儿,颤抖着说:我要是再不戒毒、好好做人,我就是畜生!
  20年,第十学员队队干部换了8任,学员走了17批,服务对象却从最初的17户,扩展到120多户、200多人,被誉为“绿色志愿者”。
  “绿马甲”风景无限
  “绿马甲”是第五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组委会为志愿人员统一制作的无袖上装,后背简简单单地印着“志愿者”三个字。可就是这件简单的服装,成为本届运动会具有象征意义的标志之一,成为最被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为办好本届残运会,上海市在今年三四月份两次向社会公开招募志愿者,出乎组织者的预料,短短几天时间,就有3万多人踊跃报名。其中有87岁的老太太,有年仅11岁的小学生,有本身就是残疾人的,还有自己已经身临绝境的癌症患者。他们来就是为了“志愿”这两个字,为了奉献最纯洁的爱。组织者经过慎重挑选,10069名志愿者穿上了绿马甲。
  对于上海这样一个超大型城市而言,1万人真的微不足道,但“绿马甲”们爆发出如此巨大的能量,用“举目皆是”来形容决不过分。在赛场、在宾馆、在车站,在与运动会相关的所有地方,在你需要帮助的所有时候,你不用寻找,“绿马甲”就在你的身边,甚至小到拧开瓶盖、系上鞋带这些事情,那片绿色正恰到好处地荫蔽过来。
  回家的感觉,找到生命绿洲的感觉,这是残疾人运动员的真实心声,是“绿马甲”的慷慨奉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