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特里尔的娇子——访卡尔·马克思故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6-23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

  特里尔的娇子
  ——访卡尔·马克思故居
  林杉
  水光潋滟的摩泽尔河,如同一条碧绿的裙带,环绕着特里尔小城。这是一座具有二千年历史的德国最古老的城镇,古罗马时代的文化遗存随处可见,蜚声世界的大黑门,成为这个小镇最具标志性的象征。
  沿中央大街前行,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进入一条幽深的石头小巷,这条小巷被称为布吕肯巷,小巷两侧,都是中世纪风格的建筑,进入小巷的入口,有一所巴罗克式建筑风格的三层小楼,这便是马克思的故居。
  这座白色的小楼,一点也不显眼,如果不是凭着入口处镌刻着马克思头像的石牌,还真难以把它同其它建筑区别开来。奇怪的是,踏上马克思故居的台阶,并没有一种“朝圣”的感觉,心情平静如水,仿佛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园,回到了祖辈居住过的老屋,故居里的每一种陈设,看上去都那么亲切。
  小楼共分三层,第一层是作为律师的马克思父亲的办公室,第二层是马克思出生的地方,现在这里陈设着与他的生活背景有关的资料,第三层是马克思著作的陈列室。一八一八年四月,犹太人律师亨利希·马克思租下了这幢房子,五月五日,他的荷兰裔妻子罕丽达生下了第三个孩子,取名卡尔,实际上马克思出生后在这里只住了一年多时间,第二年十月便从这里迁出,或许马克思对这里根本没什么印象,可是后人却记住了它。
  这座普普通通的小镇,用它的历史与文化哺育了一个伟大的心灵,在卡尔不到两岁的时候,一家人从先前的住宅,搬到了西梅昂街一○七○号,在这个小镇上,卡尔·马克思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并完成了中学教育,他像每一个大地之子一样,尽情地享受着这块土地给予他的抚慰和热爱,享受着特里尔无私的阳光和季风。
  一千八百多年前的古罗马城门,横跨摩泽尔河的罗马桥,可容纳两千五百名观众的罗马圆形露天剧场,始建于四世纪的特里尔大教堂、罗马帝国公共浴室,建于十七至十八世纪的选帝侯宫、主教博物馆,给了少年马克思苍凉的历史感,成为他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
  市郊繁茂的葡萄园,启发了他最初的艺术灵感,置身其间,你会想到他的《共产党宣言》,他的《资本论》,他的《法兰西内战》,这是充溢着历史感和艺术魅力的佳作。
  这座小镇也给予了青年马克思忠贞不渝的爱情,特里尔最美丽的姑娘燕妮,成为他的终身伴侣,一直到暮年,他们仍然翁妪相携,一如热恋中的少男少女,萌发于特里尔的爱情生活,给了平民大学生马克思终生的精神滋养。
  特里尔很小,但从那个时候起,它已经连通了整个世界,它给了自己最骄傲的儿子一个不安分的心脏和一双锐利的眼睛,那透视社会的目光,铺展开了一个世界的坦途。
  如今的摩泽尔河依然澄波荡澜,逝者如斯,一百八十多年的岁月匆匆被流水载走,然而老去的只是时间,特里尔永远会记住那个奔跑在河岸上的翩翩少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