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阅读
  • 0回复

万里驱车为骆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6-23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

  万里驱车为骆驼
  本报记者 吴绮敏
  三位英国人,自费参加伦敦至北京汽车拉力赛,不为别的,只为募捐拯救中国的野骆驼。
  2000伦敦—北京汽车拉力赛中,三个英国人组成的骆驼骑手队,驾驶着一辆1962年生产的越野车,带着拯救中国野骆驼的一片热忱,吸引了人们的特别注意。在连续5个星期的奔波之中,他们随100多辆本世纪上半叶生产的老爷车横跨欧亚大陆,穿越里海和中亚沙漠,自费完成从伦敦到北京的8000公里旅程。同时还为野骆驼保护基金会筹集了约5万英镑的捐款,以帮助中国国家环保局在新疆设立罗布泊自然保护区。
  这三个英国人分别是贝彼德、韦蔼德和帕特里克·霍尔特。前两位曾先后担任在华英国商会会长,都是英国帝国勋章的获得者,都讲着一口流利的中文,都有着深深的中国缘。1982年,贝彼德作为英国首相希思的秘书首次来华。从1986年至今,他一直常驻北京,创办了贝特伯恩公司,目前是安可顾问(亚洲)有限公司的董事长。韦蔼德出生在香港,现在是具有170年历史的怡和公司的中国首席代表;他的前辈1880年就来到中国传教、行医,他的曾外祖父是位铁路工程师,1900年来华,参与了北京至沈阳铁路的修建。
  具有这种背景的两位英国人,为什么会对中国的野骆驼如此着迷呢?在他们踏上征程前夕,记者专门对他们进行了采访。原来,几年以前当他们分别担任在华英国商会会长时,有一位名叫约翰·海尔的英国人找到他们,讲起了中国野骆驼的故事。有一次,他在中国的莽莽沙漠之中考察时,偶然目睹了一头雌性野骆驼产下小骆驼的场景,拍下了一张难得的野骆驼母子共步的照片。(见右图)此后,海尔还在英国商会的成员面前作专题讲座介绍野骆驼这种濒危动物的现状,寻求英国企业家的帮助。因为,为自然保护区配置交通设备、电信设备,以及开展科学研究、考察和教育,都需要可观的资金。野骆驼的故事打动了许多英国企业家,其中就有贝彼德和韦蔼德。
  野骆驼的踪迹在世界上已越来越难寻觅了,目前大约有350只生活在蒙古,还有650多只以三个独立的群落分布在中国新疆南部。它们生活在世界上最艰苦的自然环境之中,甚至能够在缺水地带生存,还能以喝盐水浆维生,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这些驼群的基因特征与家养骆驼有一些明显不同,还保留了4000多年前的性状。而且,现在仅有我国南疆戈壁的野骆驼和家骆驼是完全隔离的。由于自然杂交的机会很少,人们格外需要承担起保护这一物种的任务。三年前在英国成立的野骆驼保护基金会,正努力以罗布泊自然保护区为基地,挽救这些幸存者。
  野骆驼艰苦的生存境遇,唤起了这两位生性快活、好冒险的英国商人的格外同情。他们决定利用今年的假期,自己出资几万英镑参加汽车拉力赛,不为竞技,只为募捐资助用于保护野骆驼。韦蔼德说:“我当年在牛津大学的同学霍尔特会与我们一起参加拉力赛。他在乌干达参加过防止偷猎大象的行动,我们的参赛汽车是他买下的,曾在坦桑尼亚、肯尼亚等地参与过保护野生动物的活动。”
  “我们很爱玩儿,也喜欢冒险,但同时还想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曾经驱车从成都出发寻访长江源头的贝彼德说,1998年他参加一个六人小组,骑摩托车从北京奔到伦敦,为亚洲虎募到3万元。曾经骑骆驼在塔克拉玛干腹地寻找传说中的佛教圣地的韦蔼德说,他1998年参加过保护非洲犀牛的汽车拉力赛。这次,他们的目光转向野骆驼。在他们发出4000份印制精美的倡议书后,得到了英国商会、英国中英贸易协会、澳大利亚商会、美国商会、欧洲商会等机构以及很多个人的捐助。怡和公司一位中国雇员的女儿,在看到倡议书上野骆驼母子瘦削的身影时,感动得掉下泪。她毅然决定将自己攒下的、准备买“随身听”的600元钱捐给野骆驼。在赛程中,这三位“骆驼骑士”还向其他车手广为宣传,让他们解囊相助。
  贝彼德和韦蔼德十分风趣地告诉记者:“野骆驼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人们平时可能对大熊猫、金丝猴这些漂亮的动物给予更多的关注。但是我们比较丑,可能帮助野骆驼更合适。”
  三位英国人正在拉力赛途中。
  约翰·海尔拍摄的中国野骆驼。(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