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无需喝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6-24
第8版(周末副刊)
专栏:百样人生

  无需喝彩
  大卫
  是在一个美丽的南方城市,一天黄昏我到码头散步。突然被一阵如泣如诉、如怨如慕的琴声勾住了脚步。循声望去,我这才注意到一个面目清俊的中年人,正坐在夕阳的余晖里,行云流水地演奏阿炳的《二泉映月》,随着他娴熟地抖动琴弓,清澈而又幽邈的曲调从琴箱里溅出,他的眼神是那么的专注,他的身心是那么的投入。
  我想他肯定沉醉于音乐的氛围之中,一时忘却了所有人的存在。他手中的那把二胡该是一叶袖珍舢板,载着他驶向幽洌的清泉,忘了世间的烦恼,忘了红尘的喧嚣。
  一曲终了,他微微垂首,目光温柔地抚摸那两根依然颤动的琴弦。霎时,听众的掌声潮动起来了,若暴涨的海水,一波一波地向他涌来。一个街头艺人能够赢得众人如此真诚、如此猛烈的掌声是很少见的。我到过许多城市也看到许多靠自己一技之长谋生的艺人,但像他这样如此投入地演奏是很少见的。然而,更让我惊奇的是他对热浪一样涌来的掌声并不在意,他没有一点因激动而欣喜的表情。面对众人抛来的钞票他看也不看,竟提起二胡和褡裢自顾自地走了。
  众皆愕然,我好奇地跟着他,只见他走到一行人稀少的地方,坐在台阶上,又怡然自得地拉起了二胡,优美的琴声响起,这回拉的是《苏武牧羊》。不一会儿一群人又聚集在他的周围,若一泓湖水围着一个音乐遍布的岛屿,他依然是那么投入、那么真诚地拉着,乐曲戛然而止,众人的掌声又潮动起来了,竟有人大声喝彩:好!真好!再拉一个。
  那艺人的脸上依然是平静、恬然的表情。掌声愈加热烈,喝彩之声也愈加响亮。他忽然噌地站起来,对众人深深地鞠了一躬,接着他并没有职业性地说谢谢,而是说:“诸位兄弟姊妹老少爷们,请别喝彩,请让我安静一下,再给大家拉一曲《胡笳十八拍》……但他还未说完,众人的掌声又哗哗响起。显然那艺人需要的是心灵的宁静而不是聒人的掌声,最后他有点恼怒地提起二胡,背起褡裢走远了。
  望着他在人群中闪动的背影,我恍然明悟这是一个能够真正地理解艺术并沉浸于艺术之美的人,他拉出美丽悦耳的琴声只为了陶冶自己的性情,和给喧闹的城市泼洒一份清新与温馨,他所追求的是一种无需喝彩的境界。
  和他相比,我们又有几人,能够守住自己的本真,拒绝那些可有可无的掌声?无需喝彩是一种境界。有了这种境界,我们才能够像那个拉二胡的艺人一样,在喧嚣的岁月里守住自己的淡泊,在淡泊的日子里,守住自己的光和热。恰如一根很有头脑的火柴,绝不轻易地接受磷面的撩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