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7阅读
  • 0回复

用红岩精神建红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6-25
第1版(要闻)
专栏:

  用红岩精神建红岩
  本报记者 马利
  半个世纪过去了,从1949年震撼中外的“11·27”大屠杀以来,50年的岁月,人们仍没有忘记白公馆、渣滓洞的惨绝人寰,没有忘记江竹筠、罗世文、叶挺、王朴等共产党人的坚贞不屈。近年来,歌乐山革命纪念馆又积极地开发红岩的革命文化资源,把展览办得丰富、生动、形象,更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参观展览,成了人们一次灵魂洗礼,一次艺术享受。到歌乐山去!已是人们的一种精神向往。
  一个革命思想的“能源”基地
  歌乐山烈士陵园方圆5250亩。解放前,“中美合作所”设有大、小牢狱10余所,白公馆、渣滓洞被称为两个活棺材。国民党溃逃重庆前夕,被关押在这里的200余名革命志士先后被残忍杀害。
  在敌人的老虎凳、皮鞭、镣铐等酷刑面前,革命志士英勇不屈,正气凛然。他们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斗志、高尚的情操、不朽的革命气节和忘我的牺牲精神,使歌乐山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的课堂,成为人们缅怀、学习革命先烈,补充精神营养的“能源”基地。
  纪念馆充实和丰富了参观陈列室,把原先《“中美合作所”集中营史实展览》更名为《红岩魂——白公馆、渣滓洞革命先烈斗争事迹展览》,突出了革命先烈在牢狱里英勇斗争的英雄事迹以及他们忠贞不屈的高尚品格。
  为了把烈士陵园建成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馆多方筹资,建起烈士群雕、烈士诗文碑林、大型浮雕墙,新办展览陈列室6个,形成了一个露天遗址博物馆。
  去年7月,纪念馆仅用了108天,在“11·27”烈士殉难50周年之前,将“中美合作所”的阅兵场建成了气势恢宏、风格独特的红岩魂广场。广场一边是烈士英雄事迹的浮雕,两旁是座座红梅灯柱。灯座上铭刻着烈士的诗文。另一边拾级而上直通烈士陵墓。在一层层的台阶平台上,布置着巨型的国旗、党旗、军旗、团旗和少先队的队旗,每逢节日、纪念日,不同群体的人们前来开展活动;新党员、团员,在此宣誓;少先队在此过主题队会;新兵在这里上入伍第一课;18岁青年在这里过成人节。历史和现实在这里悄然融合,革命传统如春风细雨,浸润着年轻一代的心田。
  纪念馆厚厚的留言簿上留下了观众激动的心声:“展览是很好的清醒剂,我们无权虚度人生。”“共产党人的英勇气质和崇高精神,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支柱和凝聚力所在。”
  馆长厉华说:重庆市委在对领导干部进行的“三讲”教育中,把参观歌乐山革命纪念馆,当成重要一课。大家重温了革命先烈在狱中总结的“八条”革命原则,如同听到警钟长鸣,提高了反腐倡廉的自觉性。“先烈们流血牺牲的地方,蕴藏着我们精神动力的‘能源’,开发这些能源,会加速西部开发的步伐!”
  一支红岩精神的宣传队伍
  红岩精神,如今成了重庆人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名牌”产品。成了重庆人民的骄傲和自豪。
  歌乐山革命纪念馆认为,红岩精神,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格,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共有财富。积极主动地把红岩精神宣传出去,推向全国,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自己应有的责任。
  从1998年以来,在重庆市委的支持领导下,纪念馆策划、组织了《红岩魂》的全国巡展。到1999年,共在全国各地举办了200多次展出,接待观众3000多万人次。每到一地,都会引起极大轰动,掀起一次“红岩热浪”。1996年《红岩魂》第五次进京展出,盛况空前,一个半月里,接待了60多万观众。街头巷尾说“红岩”,成了当时京城一景。
  配合全国巡展,纪念馆组成了馆领导参加宣讲的报告团,先后在中央机关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党政机关、部队、厂矿和学校、团体,向各阶层群众作了500余次报告,直接听众达到50多万人次。报告里结合歌乐山先烈们的英雄事迹,讲理想追求、讲人生实践、讲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听众深受鼓舞。报告会成了职工教育、党课培训的重要内容,成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动教材。
  1995年以来,重庆市和全国部分省市的大中小学开展争创“红岩班(队)”的活动。纪念馆为这些活动提供活动经费,组织“红岩班(队)”,坚持读红岩书籍,学红岩精神,写红岩日记,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重庆市第29中学“红岩班”的学习质量显著提高,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的“红岩班”学生,毕业时纷纷申请分配到边远地区,以红岩精神要求自己,接受祖国的分配,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工作。
  歌乐山革命纪念馆,组织起一支优秀的宣传队,在祖国大地,传播红岩精神,用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教育、启迪和引导人们,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特殊的贡献,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
  一块先进文化的萌发沃土
  “血沃中原肥劲草。”
  歌乐山,这一块当年革命先烈蒙难的土地,围绕红岩精神,正在蓬勃生长起一种健康的红岩文化。图书编著、出版,文艺创作、展演,搞得如火如荼。
  浩气长存的烈士群雕,栩栩如生的烈士塑像,气势磅礴的大型浮雕,以及精美的大型壁画,烈士诗文碑林,无不体现着革命的思想内容与高超的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
  红岩广场,已不仅是凭吊、缅怀烈士的圣坛,更是人们休闲和接受健康艺术熏陶的殿堂。入夜,华灯绚烂,音乐盈耳,喷泉起落,红梅花灯引人遐思。
  几年来,以馆长厉华为首的一批红岩文化的倡导者,著书立说,编辑出版了《红岩魂纪实系列》等50余种书籍,销售357万余册(套),为图书市场提供了优秀的精神产品。
  纪念馆的职工在红岩先烈的感召下,纷纷执笔著文编著,或者走上舞台,重现英雄狱中斗争的历史场景。夜游白公馆、渣滓洞,在英雄受难的地方,人们可以看到烈士在老虎凳上英勇不屈的形象;可以听到陈然大义凛然的《我的自白》的朗诵;也可以看到江姐怒斥叛徒时的义正辞严。独特的创意,使历史复活,让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去年11月,纪念馆里又集中力量创作了一台《红岩魂》形象报告展演。由一人主讲红岩事迹,随着内容推进,不断有演员在舞台上真实地塑造烈士形象,生动具体地向观众展示当年英雄对敌斗争史实。这些演员都是馆里职工,感情真挚朴实,表演自然大方,很有感染力和震撼力。过去那种只靠图片、实物的静态展览,如今被艺术化了,变成动态的、可感可知的表演,强化了红岩精神宣传的力度。
  馆长厉华对记者说:“当年,共产党人在与敌斗争中显示出的精神品格,实际是一种先进的文化品格。他们留下的诗文,被选进了课本,搬上了舞台,成了祖国优秀文化宝库中的珠玑。今天,我们要把烈士们这些优秀的文化品格弘扬光大,让红岩成为一片文化沃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