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人民的好医生李秋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6-26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体育)
专栏:

  人民的好医生李秋实
  新华社记者 于力 葛素红 本报记者 李新彦
  1999年12月29日,辽东山区大雪纷飞,桓仁县城一片哭声。十里八村的乡亲们冒着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从沟沟岔岔赶来,和机关干部、敬老院的老人、工人、医护人员一道怀着万分沉痛的心情向桓仁县卫生局副局长兼县医院党总支书记、院长李秋实作最后的告别。近万人送行的人群中,“我们永远怀念你”、“人民的好院长”等条幅在寒风中颤抖。“让你救助过的患者每个人给你一口气,你再活几年好吗?”人们一遍遍地深情呼唤着。
  一名普通的医生,一名普通的基层干部,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李秋实虽然已经走了整整半年,但是她的名字却永远留在人间。
  李秋实一生最大的心愿就是为山区人民建一所最好的医院
  李秋实是在光荣院长大的孤儿。1968年从卫生学校毕业后,她主动要求到贫困山村工作,她常说“我是桓仁人民养大的,要用一生报答他们。”30多年来,无论是当普通大夫,还是担任领导,她都一直在用行动实践着这一诺言。
  1991年,李秋实走上领导岗位的第一件事就是改变了医院的作息时间,根据山区农民的劳作规律取消节假日、休息日,实行全科系24小时365天开诊;医院还为山区农民专门设立义务导诊咨询服务,解决就诊难问题;她还亲自带队利用业余时间深入偏远山区上门义诊;考虑到贫困山区的特点,医院取消了所有的可收可不收的收费项目。时至今日,桓仁县医院的收费执行的还是1995年以前的标准。
  北方农村山区冬春季节煤气中毒的患者很多,医院没有高压氧仓,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有的在转院途中死亡。对此,李秋实深感内疚和痛心,决定想方设法引进高压氧仓。由于资金有限,她就以县医院的名义向社会发出捐资建议,那段时间,她常常跑到县里的一些单位寻求赞助,向人们讲述医院的形势及患者的需求。凭着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医院很快筹资36万元购买高压氧仓等设备,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
  身在山区却理想远大,李秋实深深知道一个现代化的医院对山区农民意味着什么。1995年,她顶着压力购买了微机,许多人不理解,认为县级医院用不着。李秋实却说,将来医院的发展离不开它,如果联上国际互联网,医生想查资料就不费劲了。在她的倡议下,医院陆续购入彩超、微机管理系统、血磁治疗仪这些在县级医院堪称一流的先进设备,提高了诊断治疗水平。
  1993年以前,医院用于购买医疗设备投资不足60万元。在李秋实担任院长6年内,医院购买先进医疗设备的投资达825万元,增长了13倍,固定资产总额由1034万元增长到2000多万元,增长109%,医院总收入增长2.6倍。并开设肛肠科、血液专科、镶复科等科室,引进新技术、开展新项目103项,使医院在短短的时间里迈入辽宁省同级医院的先进行列。
  她以自己的人格凝聚着全院干部职工的情感和力量
  在桓仁,县医院算是一个经济效益较好的单位,但是为了医院的发展,李秋实常常把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县医院领导没有配备小汽车,仅有的一部手机,谁出差谁用。李秋实出差不是挤公共汽车,就是搭乘县领导或外单位办事的车。她说,这样可以一举两得,坐大客车可以了解群众的反映,搭领导的车可以汇报工作。
  花公家的钱,李秋实精打细算出了名。到大连医学院进修,人家安排30元一宿的房间她不住,自己找了个7元钱一天的地下室;她带队到市里学习,20多号人就挤在病房里。1995年夏天,李秋实和日本方面谈进口CT机业务,日方老板吐口说,若是肯出300万元,就可以安排李秋实他们去日本考察或送小轿车。李秋实坚决不同意:“我们什么也不要,只要价格降下来。”
  李秋实把医院制度归纳成十条守则,印成小册子发给每个职工,并带头遵守。院长办公会、总支委员会、工会委员会和院务委员会,被大家称作“四联会”。医院重大决策,如添设备、进药品、职工住房、子女就业等群众关注的问题,她都通过领导班子会议或“四联会”集体研究作出决定。
  当医生、当院长这么多年,白天黑夜会诊李秋实每次都到场,却从没要过一分会诊劳务费;外出开会给的纪念品,她也如数上交,奖给对医院有贡献的同志。她自己在医院看病买药,都和普通患者一样交钱,家人就更不用说了。女儿怀孕时做黑白B超检查,也交了20块钱。
  李秋实原先住平房,县委、县政府考虑到她是省劳模,是多年的典型,对国家贡献大,特批给她一套50多平方米的楼房。1991年,她调任医院主要领导以后,医院不断改善职工住房条件,而她本人却一直没有再动,一直住到她去世。
  在李秋实去世后,很多职工哭着说:“李院长那么关心职工,可却没有收下职工的一分钱一件礼。”
  有一年,医院职工王兴风患肾结石到外地做手术,李秋实硬塞给他180元钱。王兴风知道李院长手头不宽裕,本想趁她女儿结婚时还礼。谁知,李秋实让女儿悄悄回老家结了婚,全院职工谁也不知道。等她的女儿生孩子时,王兴风送上了一封夹着200元钱的信,恭喜李秋实当上外婆。没想到,李秋实也用一封信把200元钱退了回来,上面写着“信收下,深情收下,钱退回。”
  在李秋实的影响下,医院严格落实规章制度,医院“吃回扣”的现象杜绝了,给患者开的“大药方”不见了,“拿红包”的情况没有了,医院职工的精神面貌改观了,桓仁县的父老乡亲们纷纷赞誉县医院是群众最信得过的医院。
  她缝合了患者的伤口,也缝合了领导干部和群众之间的裂痕
  在桓仁县,不止一个人说过,不论贫富贵贱,只要是患者,都可以得到李秋实周到的服务。一位当年患中耳炎的患者回忆,在她住院后的当天下午,耳朵后的脓包破了,恶臭难闻,把同病房的人都熏跑了,李院长却在一直耐心地帮她擦,直到把脖子擦干净。退休职工吴大爷没有亲人,李秋实安排他住在医院,平时家里吃啥都给老人送上一口,丈夫的衬衣也被她拿来给老人穿,再把吴大爷生满虱子的衬衣拿回家烫洗。吴大爷去世,是早上来送饭的李秋实第一个发现的,并包办了他的丧事。光荣院的老人们一直是李秋实的牵挂,她的爱人王志成说:“从处对象那时开始,光荣院的老人病了,晚上陪护,秋实就安排到我头上。”
  李秋实的言行不仅影响了身边的职工,也感染了她救助过的患者和帮助过的孩子。县医院的一个职工去世留下的孩子蓝岩松成了孤儿。李秋实担负起他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重任。蓝岩松亲切地称李秋实为李姨。1987年,李秋实在沈阳学习期间,蓝岩松被坏人拉拢,因盗窃被判刑两年。李秋实来到少管所,抓着他的手含着眼泪说:“都怨我,没有照顾好你,你以后一定要好好做人。”后来,李秋实几经周折,终于为蓝岩松谋求了一个职业。蓝岩松结婚时,李秋实高兴得就像自己娶了儿媳,为他们添置了缎子被面、毛巾被、高压锅等生活用品。李秋实去世后,蓝岩松每晚守在她灵前,流着眼泪说:“你的关心使我这个孤儿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我一定好好工作,报答你的养育之恩。”
  当年接受过李秋实治疗和接济的农村患者赵振新流着泪说:“李姨不仅挽救我的生命,在生活上给我帮助,更重要的是她使我懂得了怎样做人。”儿时治病时受到李秋实感召的这位患者,成年以后经常主动照顾村里的老人,并响应号召领取了独生子女证。
  长期操劳使李秋实患了肝炎、关节炎、消化道出血、眩晕,但她从没把自己的病放在心上。有一次,一位职工家里闹纠纷,李秋实不顾自己已经便血好几天,深夜前去调解,没想到消化道大出血晕倒在地,好不容易才抢救过来。
  1998年,李秋实就出现心律不齐,去世两周前已感到身体不适,并预付了动态心电图的费用,当时因患者需要,她把机会让了出去,直到去世前也没戴上。1999年12月29日凌晨4时,李秋实就起床修改院部年终总结报告,上午10时还带着医生到院外出诊,中午回到家里,仅吃了半碗方便面就又赶回医院主持会议,这半碗方便面成了她最后的一顿午餐。
  下午2时,在医院总结表彰会预备会上,李秋实对先进工作者讲几点希望,在讲到第三点发扬奉献精神时,突然脸色发青,倒在椅子上,她艰难地吐出最后一句话:“要——讲——奉——献啊……”
  年仅52岁的李秋实去世后,桓仁县的工人、农民、机关干部从四面八方奔到她的灵前,沉痛哀悼这位人民的好医生。
  李秋实多年的工作得到社会的承认,她生前荣获全国、省、市、县各种荣誉、奖励近百次。她被选为辽宁省第七届党代会代表和辽宁省第七届、第八届人大代表,并9次荣获辽宁省劳动模范称号,1992年还获得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称号。
  赤日炎炎的今年6月21日下午,中共辽宁省委隆重召开大会,郑重宣布:追授李秋实同志“模范共产党员”称号,并决定在全省开展向李秋实同志学习的活动。
  辽宁省委的“决定”说:李秋实同志是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历史条件下涌现出来的优秀共产党员的杰出代表和基层领导干部的先进典型,是自觉按照“三个代表”的精神,为党和人民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典范,是始终牢记党的宗旨、毕生实践党的宗旨的楷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