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阅读
  • 0回复

告别贫困——四川南充市270万贫困人口越过温饱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6-25
第3版(读者来信)
专栏:经验交流

  告别贫困
  ——四川南充市270万贫困人口越过温饱线
  ●经验交流
  近日,四川南充市传出令人鼓舞的消息:经验收确认,全市6个国定、省定贫困县,69万个建卡贫困户、270万贫困人口整体越过了温饱线,实现了历史的跨越。
  四川南充市是革命老区,也是西部典型的欠发达地区之一。全市9个县(市、区)、710万人口中就有6个县(市、区)属于国家和四川省认定的贫困县,贫困人口超过全市总人口的1/3,占四川省贫困人口总数的16%。为了确保在本世纪末彻底消灭贫困,南充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党中央、国务院加大对西部地区扶贫开发力度的有利时机,强力推进扶贫攻坚。
  加强领导,责任到人。市里建立了精干的指挥班子,确定县(市、区)党政一把手是扶贫攻坚的第一责任人,在目标、任务、时间、责任明确的前提下,坚持一驾马车、一套方案、一种奖惩标准和市级领导干部联县包乡、县级领导干部联乡包村、市县部门联村包户责任制,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做到不越过温饱线不脱钩。据统计,仅近两年,南充市各级领导干部联系贫困户就达2万多户。市里选派了6000多名机关干部到特困乡驻村挂职、蹲点扶贫;乡镇领导班子保持了相对稳定,一定五年不变,群众不越过温饱线不调动,到期仍不越过温饱线,就地免职;出台了十条优惠政策,从税收、粮食定购减免、民政救济、财政周转金、建立库区基金等方面予以扶持。
  集中资金,重点帮扶。扶贫之初,市里着重从资金、物资上给予扶持,解决大面积贫困户的吃饱、穿暖问题。随着贫困人口的逐步减少,从1994年起,收缩扶贫战线,把主攻重点由过去的特困乡转移到2067个特困村、51万个建卡贫困户上,并在资金、项目、技术上给予倾斜,做到扶贫规划、领导责任、项目覆盖、扶贫资金到村到户。围绕建卡贫困户粮钱增收及与之相配套的“五个一”建设标准选项目、配资金。坚持集中资金办大事和捆绑使用的原则,把85%的扶贫资金投放到与增产增收解决群众温饱有直接关系的种养业、林果业、乡村公路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等方面,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
  扶贫攻坚,兴水为先。抓住了水,就抓住了改变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面貌的“牛鼻子”。为此,该市坚持大、中、小、微水利并举,治水、兴林、修路、建园相结合,在加快大中型水利建设的同时,大搞小型水利建设,坚持塘、库、堰和井、渠、池并建,以兴水带动池园、庭园、田园、场园经济发展。近两年,该市投资18亿多元,对3座中型水库和249座小型水库、干枯的塘库堰全面整治清淤,兴建山平塘、石河堰3.27万处,建成水井等人畜饮水工程13.5万处,兴修公路1712公里,贫困县80%的农户实现水通、电通、路通、话通。
  推广科技,智力扶贫。南充市把依靠科技增收、流通增值、服务增效作为扶贫攻坚的重要内容,狠抓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贫困村的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每年都由对口帮扶部门组织1至2次实用技术的培训。广泛推广增产增收的农业适用技术,真正做到一户有一个技术明白人、有一张技术明白纸。农技人员包村联户并与农民签订科技服务协议,包扶一批贫困户。同时,充分发挥各级农校、扶贫培训中心和各种专业协会的职能作用,形成了上下相通、左右相连的科技推广普及网络;编发扶贫简报3000余份,印发各类技术资料5万余册,举办培训班300余期,培训农民30多万人,使90%的农户有了一个科技明白人。
  中共四川南充市委
  刘克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