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并蒂花更红——香港回归三周年粤港经济合作综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6-27
第12版(港澳和台侨)
专栏:

  并蒂花更红
  —香港回归三周年粤港经济合作综述
  本报记者 郑德刚
  光阴荏苒,转眼又到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三周年了。香港作为国际经济、金融中心,历来被视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进入中国的桥头堡,而在改革开放中率先崛起的香港近邻广东,也成为祖国内地走向世界的桥头堡。两座桥头堡,一条阳关道,在香港回归以后,经贸往来更为密切,合作范围和深度也更胜往昔。
  香港回归之前,粤港均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两地经贸关系已经逐步建立起了稳定、强大的基础。从1979年到香港回归前的1997年6月,广东省外贸进出口总额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一,所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也由30%多上升到40%以上。而广东在18年累计的5720多亿美元进出口总额中,对香港的进出口总额就占81%,达到4648亿美元,其中对香港的出口累计达到2860多亿美元,占广东全省累计出口总额的83%。同一时期,在广东累计实际引进利用的812亿美元中,有70%以上的外资也来自近在咫尺的香港。
  在这样一个起点上,尽管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香港回归祖国后粤港两地之间业已形成的经贸关系仍然取得了新的发展和加强。据广东省对外经济贸易厅介绍,香港回归后到今年5月,香港在广东申请开办的企业就有43900多个,实际投入资金达309亿美元,占全省同期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70%以上。
  粤港两地经贸关系日益密切的受益者,当然不仅仅是香港和广东。在我国国民经济占有重要地位的对外贸易中,香港可以说是“三分天下有其二”,在广东更是占了“半壁江山”。事实上,正是有了香港这样的桥头堡,不仅广东的经济迅速起飞,整个国家的改革开放也获益匪浅。
  香港回归后,粤港两地相互依存、互补互利的合作关系更为密切。香港地域狭小,土地面积只有1095平方公里,却云集了680多万人口,人口密度过高和经营成本上升削弱了香港作为国际性经济营运中心的国际竞争力,企业的发展受到制约。在这种情况下,与香港毗邻的广东凭借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彼此间逐渐形成了产业互补、相互依存的经贸关系。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香港约有70%的企业在广东投资设厂,使原有的大宗出口产品实现了在地域辽阔、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广东境内制造,从而增强了香港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了香港产业升级、转换的步伐。与此同时,大量外资企业在广东安家立户,极大地加强了广东经济特别是对外贸易的发展,为广东的经济繁荣提供了强大的动力。香港回归后,在广东投资设厂的势头更是有增无减。到目前为止,香港在广东兴办的“三资”企业已经达到5万多家,对外加工装配企业近4万家,其中投资超过千万美元的企业有3200多家,这些企业吸收的内地劳动力达到500多万人。在优势互补的前提下,逐渐强大起来的很多广东企业也开始向香港进军,目前已有约400家广东企业在香港设点,总资产达到80多亿美元,投资的范围也由传统的制造业、运输业、房地产向金融、证券、保险、外贸等行业扩展。
  香港之短恰为广东之长,而广东所缺也正是香港所有,正是在这种优势互补的基础上,不仅促进了香港的进口、出口和转口贸易的繁荣,而且也改变了广东以往对香港贸易多以出口鲜活商品和日常生活用品为主的格局,出口商品结构得到了优化。而且,两地的合作领域也从单一的商品贸易向贸易投资并举发展,贸易方式从简单的一般贸易向进料加工、来料加工、补偿贸易、转口贸易、一般贸易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转变,加工的出口产品也从过去的塑料花、玩具、服装逐步升级到电子产品乃至精密仪器和高技术产品。由于两地经贸关系的不断拓展,粤港合作的主体也得以扩展,从过去的珠江三角洲发展到广东腹地及山区,目前广东全省21个市都与香港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而在粤港合作的老“根据地”珠江三角洲,逐渐崛起了大批现代化产业群体,原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则逐步向广东东西两翼及山区转移,从而带动了粤港合作向纵深发展。
  广东经济能够保持快速、健康稳定的发展势头,可以说与香港息息相关、丝丝相扣。多年来,广东外贸总额、出口创汇、引进外资一直保持全国首位,进而成为全国经济总量第一的经济大省,都离不开稳定的粤港经贸合作。
  然而,当人们面向新世纪、面向咄咄逼人的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化以及国内即将加入WTO带来的压力和挑战,如何在新的起点上重新定位粤港关系也就成为人们注目的焦点。记者就此曾采访了在广州的部分专家学者,年已古稀的周维平教授是研究粤港关系的老前辈,他对记者说,广东20多年来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其中香港的辐射和带动是重要因素。因此,发挥香港之长,弥补自己之短,于国于民都是大事。
  暨南大学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所长封小云教授就粤港澳区域合作的推进问题介绍说,在“一国两制”的条件下,香港包括澳门与内地经济的全面合作与融合,必须努力降低地区间联系与合作的成本,进而增进区域合作的效益,要达到这个目的,主要渠道有两个,一是加快开放式的市场经济体系,加大开放力度;二是加强地区间经济关系的协调发展,充分发挥两种制度间的互动互惠优势。封小云说,开放的力度越大,与港澳经济合作的成本越低,合作的程度越高,也就最能有效地与港澳形成区域性的国际竞争优势。
  中山大学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与管理研究中心的毛艳华博士认为,珠江三角洲与港澳经济一体化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珠江三角洲和港澳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应不断强化优势产业和中心城市的作用,加强彼此间的产业协调发展。
  站在新世纪门槛上展望、审视粤港合作,广东很多“业内人士”对在诸如科技、人才、环境、服务、咨询以及金融、旅游等等新兴行业中开展粤港合作充满信心、期待和关注。前不久在香港结束的广东经济技术贸易洽谈会上,香港客商签订的项目金额高达33亿美元,占大会所签订项目外资的50%以上。尽管如此火爆,但一些经贸人士并不再像过去一样沾沾自喜,而是认为粤港两地的经贸往来已经不能单单从“量”来看问题,人们思考的是提高合作的层次。连接两座举足轻重的桥头堡的,不仅有往日的收获和喜悦,更有通向未来的挑战、机遇和勇气。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