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治理水土流失 改善生态环境——纪念水土保持法颁布九周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6-29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治理水土流失 改善生态环境
——纪念水土保持法颁布九周年
  江泽民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治理开发工作座谈会上的谈话中指出:
  几十年的经验证明,必须把水土保持作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生态环境和治理黄河的一项根本措施,持之以恒地抓紧抓好。生态工程建设要同国土整治、综合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黄河上游的水土保持,是一项十分广泛而复杂的任务。要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采取工程、生物和耕作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治理开发黄河造福中华民族》,人民日报,1999年6月22日。)
  朱镕基在甘肃、青海、宁夏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时的谈话中指出:
  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这是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的根本。必须高度重视和突出抓好生态环境的建设,把它作为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的切入点。为此,必须坚决实行“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措施。
  (《把握大局,不失时机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战略》,人民日报,1999年11月1日。)
  专家论水土保持
  钱正英(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
  我国西部地区水土流失特别严重,可以说,水土保持工作是西部大开发的生命线。
  曲格平(全国人大常委会环资委主任委员):
  水土流失是我国的头号环境问题。
  张光斗(两院院士):
  我是坚决赞成水土保持工作的,这是治理河流的根本。水土保持工作对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保护森林和土地资源,是十分重要的,还能减少水土流失,减少泥沙入河,缓解洪峰,有很大好处。
  阳含熙(中国科学院院士):
  改善生态环境,最基本的措施就是治理水土流失,而水土流失,中国在世界上最有名。
  徐乾清(中国工程院院士):
  保护水土资源、建设生态环境,是西部大开发的先行和基础性工作,也是西部大开发成败的关键所在。
  水土保持法有关条文
  第六条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国的水土保护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辖区的水土保持工作。
  第十四条禁止在二十五度以上陡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
  第十九条在山区、丘陵区、风沙区修建铁路、公路、水工程,开办矿山企业、电力企业和其他大中型工业企业,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必须有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的水土保持方案。水土保持方案应当按照《水土保持法》第十八条的规定制定。
  第二十二条在水力侵蚀地区,应当以天然沟壑及其两侧山坡地形成的小流域为单元,实行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建立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
  搞好水土保持工作 防治水旱风沙灾害
  水利部部长 汪恕诚
  199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以来,水土保持工作步入了依法防治的轨道,全社会的水土保持意识和法制观念普遍得到增强,人为水土流失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长期以来人们不合理的生产建设活动,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系统的恶化,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8.2%。
  世纪之交,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对水土保持生态系统建设作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决策和部署。贯彻好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水土保持生态系统建设的战略部署,要认真总结长期以来治理水土流失的宝贵经验,同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新的要求,调整思路,采取新的措施:
  一是要加强领导,科学规划。进一步落实地方行政领导的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向同级人大和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水土保持工作的制度。根据新形势、新要求,编制好水土保持生态系统建设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组织和发动广大群众坚持不懈地治理水土流失。
  二是要总结经验,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要认真总结发扬几十年来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坚持以大流域为骨干、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实行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与保土耕作措施优化配置,形成综合防治体系。坚持水土资源保护与开发相结合,水土流失治理与群众脱贫致富、发展地方经济相结合。坚持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不断深化改革,调动广大群众治山治水的积极性。
  三是要调整思路,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当前要认真落实朱镕基总理提出的“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措施,结合西部大开发,抓住以粮食换林草的大好机遇,加大综合治理力度。
  四是要认真贯彻实施《水土保持法》,切实控制人为水土流失。要加强监督执法,严格禁止陡坡开垦、乱砍乱伐、滥挖乱倒,坚决制止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依法落实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制度和“三同时”制度;加大执法力度,防止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
  全国水保分项治理措施比例图(附图片)
  长缨在手缚苍龙
  ——我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成就述评
  本报记者 夏珺 高云才
  中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年均流失土壤50多亿吨,损失耕地7万公顷。水土流失严重地制约着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因此,水土流失成为中国的头号环境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加强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力度,实行了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1991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中国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步入预防为主、依法防治的法制化轨道。
  目前,全国有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台了《水土保持法实施办法》。各地建立了监督执法机构,配备了监督执法人员,审查开发建设中的水土保持工作,依法查处人为造成水土流失的案件。全国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水土保持法规体系和监督执法体系。
  据统计,全国共审批水土保持方案12万多件,立案查处水土保持违法案件4019件,督促生产建设单位投入资金,依法治理水土流失。
  法制化建设,为水土流失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目前,我国七大流域重点治理工程,总面积达180多万平方公里,覆盖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900多个县。全国开展综合治理的小流域达2万多个,已完成综合治理5000多个。水土流失治理速度由原来的每年几千平方公里提高到3万平方公里,1998年突破5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工作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不断的改革、探索和投资的多元化,加快了治理水土流失的步伐。截至1999年底,全国累计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3万平方公里,其中建设基本农田1267万公顷,营造水土保持林和经济林果4667万公顷,种草保存面积400多万公顷,还兴修了大批蓄水保土工程,在减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群众生活、减少江河泥沙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治理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的优化,特别是对农村经济建设,意义重大。据统计分析,我国现有水土保持设施,每年可减少泥沙流失15亿吨,增加蓄水250亿立方米,增产粮食170亿公斤,使1000多万人脱贫。
  1998年,我国政府批准实施《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则》,把水土保持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工程和江河治理的根本措施,部署了水土保持工作,极大地加快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进程。完全有理由相信,经过不懈的努力,我们一定能实现山川秀美的宏伟目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