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田野上的变革——平度市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6-29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田野上的变革
  ——平度市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纪实
  邓瑞强 张建东 陈波
  银光闪闪的各种大棚一望无际,俨然一个白色世界。棚内姹紫嫣红,硕果累累,碧绿的西瓜,透红的草莓,金黄的香瓜……
  这是山东平度市及早实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出现的喜人景象。目前,全市已建起了3万多个名优水果、蔬菜大棚,栽培面积达80多万亩,具有当地特色的优势农产品的种植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38%,粮经作物种植面积的比例达到4.5∶5.5。
  必然的选择
  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棉花总产名列全国前茅,油料总产连续8年居全国首位……一连串的国家级的荣誉如同一道道光环,笼罩在平度人的头上,让这里的百万农民自豪过,骄傲过。但随着农产品供给状况由长期短缺变为供求基本平衡,一些农产品开始出现区域性、季节性、结构性过剩,暴露出结构上的严重弊端。市委、市政府号召全市人民从原有的各种荣誉中走出来,来一次新的农业思想大解放。
  于是,他们以市场为导向,把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全市最紧迫的中心任务,动员全市农民“什么赚钱就种什么”。
  棉花曾是明村镇的主要经济作物,该镇曾连续多年获得过青岛市售棉状元镇的荣誉。许多农民对这一传统的种植习惯还存在依依不舍的心态,寄希望于价格反弹。该镇党委、政府在全镇农民中开展了“进档升级”教育,采取走出去学,请进来教等多种办法帮助农民转变观念。目前,该镇已建成胶东半岛上最大的西瓜生产专业镇,露天西瓜和大棚西瓜面积已发展到3万多亩,仅此一项人均增收2700多元,占全年人均纯收入的80%以上。“棉花状元”的红帽子扔掉了,西瓜镇的名声叫响了,农民的腰包也鼓起来了。去年,镇财政收入达到734万元,比上年增长32%。
  平度特别注重各种名优品种的引进,为农业结构调整奠定基础。像美国的七彩山鸡、牛蛙,日本的哈白兔、东亚全蝎,东北的梅花鹿等稀有品种,在平度都已形成一定的养殖规模,为农民开辟了增收渠道。我们在张舍镇看到,温室里瓜藤上缀满了一个个碧绿的瓜。科技人员告诉我们这是日本甜瓜。近年来,他们已引进16个日本新品种。这里的每亩温室,年收入都在4万元左右。
  蓼兰镇东吴家村原来也想随大流搞大棚蔬菜种植。但在经过反复调查研究后,他们决定走自己的路。于是率先在青岛市搞起了草莓生产。他们与青岛市种子公司联姻,并常年聘请了10多位省市农业专家在这里开发草莓新品种。我们看到,村里操着不同口音的商贩往来穿梭,挨棚收购草莓。这些年村民们靠种植草莓年户均收入达2万多元。
  发挥科技的威力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蓼兰镇欲在全镇5万亩粮田推广玉米杂交品种和小麦良种。万万没有想到,农民拿玉米杂交种去喂牲口,小麦良种被碾成面粉,做了馒头!
  当然,这是80年代初的事儿了。现在,还是这里的农民,不但使全镇的所有农作物实现了100%的良种化,而且在全镇4万亩肥沃的土地上,建起了全国首屈一指的小麦、玉米、花生、蔬菜等良繁基地,拥有国内外育种材料1.4万个,鉴定品系400多个。
  平度市抓住农民对科技的向往,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农民,充分发挥科技对农业结构调整的作用。
  市镇两级机关干部和农技人员,通过转包农民土地创办起科技示范基地,一方面搞试验、示范,一方面向农民出售良种、提供技术服务。目前,全市1000多名机关干部和所有涉农服务组织共创办良种繁育、保护栽培示范服务基地91个,占地10000多亩,开发养殖水面1000多亩,总投资4300多万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