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情如潮水史如山——《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作者毛毛访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7-03
第4版(要闻)
专栏:

  情如潮水史如山
  ——《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作者毛毛访谈
  新华社记者 胡晓梦 曲志红
  不管是在岁月的长河还是人们的记忆中,总有些事情让你刻骨铭心、永难磨灭。在毛毛(邓榕)的心里,十年“文革”,这段残酷的历史和全家人在其中的命运遭遇,始终蛰伏在心灵深处,虽时光流逝,日月如梭,却依旧萦绕于怀,不吐不快。
  正因为如此,在父亲逝世后就一头扎进故纸堆里,潜心编写“邓小平年谱”的毛毛,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上卷)问世7年之后,又写出了一部续篇《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为这部书,她倾注了全身心的力量和情感。
  “父亲的经历,几乎可以说就是那段蹉跎岁月的写照,是国家和民族历经苦难、不屈不挠的缩影”
  从去年5月开始动笔,一直到最近拿到新作的样书,为此忙碌了一年的毛毛,终于从心里舒了一口长气。虽然这不是她的处女作,但她却格外看重,“这是我特别有写作冲动、积蓄感情最深的一段历史”,性情爽朗的毛毛,谈起这部新书眉宇间仍不免露出激动的神色。
  “我的计划是要完整写下父亲一生经历的,这3年一直在做‘邓小平年谱’,就是为此做前期准备。但年谱做到‘文革’时期,心里忽然涌上一种抑止不住的写作欲望,就好像人们说的‘心潮起伏,思绪万千’。”
  “我觉得,写邓小平,不能不写‘文革’;写‘文革’,也不能不写邓小平。”这是毛毛对父亲一生深入了解后的客观评价,也是她自己的切身体验。
  的确,在邓小平漫长的革命生涯和人生经历中,曾有过许多艰难曲折,曾赢得无数的胜利和辉煌。但“文革”十年,却是他最跌宕起伏的“非常时期”。在这10年中,他无端背负了各种不实罪名,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屈辱,经历了一生中最艰辛的“复出”,也面对了最混乱最无奈的政治局势。
  这个时代,是很多人都无法忘记,却至今谁也不能完全说清的日子。“但我想把它理清楚,因为作为十年浩劫中最重要的‘当事人’,父亲的经历,几乎可以说就是那段蹉跎岁月的写照,是国家和民族历经苦难、不屈不挠的缩影。”
  “他密切关注着世界风云变幻,关注着政坛的跌宕起伏,关注着国家的经济情况,关注着人民的生活状态”
  虽然有关“文革”和邓小平在文革的经历,已经有许多人发表过不少文章,但在毛毛的书里,大量首次披露的文献资料和对重要当事人的直接采访,加上每个家庭成员的追忆,仍给读者带来强烈的阅读冲击。
  邓小平在“文革”10年间的政治历程和家庭的悲欢离合,在书中真实、生动地徐徐展开,从运动初期的“茫然迟钝”到挨批、被斗、囚禁中南海;从被扣上“党内另一个最大的走资派”帽子到被“战备疏散”去江西4年羁押;从极其困难的情况下被选中复出到“反击右倾翻案风”的狂潮中再度被批判……
  同时,与此密不可分的种种政治事件和人物也一一呈现,“文革”的起因与发展进程,诸多老一辈革命家的遭遇和他们与林彪、“四人帮”的斗争,毛泽东对邓小平的批判与保护,周恩来的忍辱负重、全力支撑……
  对每一个经历过“文革”的人来说,这一切可能既熟悉又陌生,但最令人感慨的,是面对这种疯狂的政治风暴和巨大的政治压力,邓小平显示出的久经考验的革命家和成熟政治家的本色。
  无论环境怎样恶劣,他从没有动摇自己的信仰,从没有放弃斗争,也从没有忘记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毛毛清楚地记得父亲在江西的日子,“寒冬,他每天坚持冷水洗澡;酷暑,他流着大汗坚持上工劳动。在家里,他生火、做饭、砍柴、种地,尽着一个丈夫、父亲的义务。同时,他也密切关注着世界风云变幻,关注着政坛的跌宕起伏,关注着国家的经济情况,关注着人民的生活状态……他从来没有因个人的遭遇而消沉,而悲观,而失望,他当时就说,‘我还会出来工作的’。”
  他每天在小院里散步,边走边想,在一片红沙石地上,走出了一条小路。也就是在这里,他开始思考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去向,为日后他开创的改革开放新时代奠定了基础。
  很难设想一个人在被撤职、被打倒、被羁押的时刻,竟还是如此的忧国忧民,但“父亲和许多老一辈革命家就是这样,对自己的理想、信仰、追求终生不渝”。带着真切的崇敬,毛毛把他们都归结为“真正幸福的人。”
  “‘文革’不是哪一个人、哪几个家庭的悲剧,而是全中国、全民族的灾难。”“让所有的人都记住,这样的悲剧决不能重演了”
  在记述邓小平这10年的磨难沉浮时,他一家人随之被卷入政治风暴漩涡中心的种种遭遇,也第一次如此全面、如此细致地凸现出来。如果说在叙述父亲的政治历程时,毛毛还尽量保持着一种较为克制和冷静的口吻,那么,在讲到家人的情景时,她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而任由其倾泻而出。
  “‘文革’10年,是我和全家人最刻骨铭心的日子”,而这种刻骨铭心来自于那场以“革命”的名义带来的空前劫难。
  回忆当时的往事,毛毛至今不寒而栗。“‘文革’初起我刚好16岁,正是开始懂事的年龄,一夜之间,最受尊敬的父亲突然成了‘最大的走资派’,我和弟弟及年迈的奶奶被勒令两小时之内‘滚出’温暖的家,哥哥、姐姐分别在各自的学校被关押、批斗,我们觉得那样的孤单,那样的无助。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对于一个从小生活在中南海里的少女,这样的变故确实太可怕了!但更让她难以忘怀的是,大哥邓朴方因不堪忍受侮辱跳楼摔伤,送了几家医院竟没人敢为他治疗,最终导致终生残疾。
  这一幕幕人间惨剧,深埋在毛毛的心底,也成为全家人心头无法愈合的创伤。“要不是我们全家人之间那种浓郁的亲情,每个人的相互关心、支持、爱护,我们可能无法度过那段艰难的日子。”
  毛毛满怀深情、一点一滴地记录了他们这个“政治家庭”充溢的温馨,奶奶、母亲、兄弟姐妹,还有父亲,不管在怎样艰难的环境下,他们之间的关爱丝毫不减。“这对我们很重要,对父亲更重要”,毛毛坚信,家庭亲情是支撑父亲的精神支柱之一。
  10年浩劫,全家人的不幸遭遇,是邓小平承受的全部痛苦的一部分;而全家人对他的信任、支持和理解,也是他战胜一切磨难、抗争一切挫折的动力补充。
  “其实,‘文革’不是哪一个人、哪几个家庭的悲剧,而是全中国、全民族的灾难。”亲身经历过这场灾难的毛毛着力想表达一种感悟:“今天我回首这些往事,决非仅仅是回味苦难,而是希望更多的人去思考、去体会其中深刻的经验教训。让所有的人都记住,这样的悲剧决不能重演了。”
  不由自主提高了声调的毛毛,似乎意识到了自己的激动,停住话头,用手指轻轻抚摸墨香四溢的《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
  轻轻打开书页,迎面映入眼帘的字迹是:
  “1999年8月22日,是父亲95岁诞辰纪念日。父亲80岁生日时,我送给他一篇《在江西的日子里》,以为贺礼。15年后的今天,我写此文以寄托缅怀之思。”
  …………
  平静如水,让人忽然湿了眼眶。
  (新华社北京7月2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