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阅读
  • 0回复

以退为进天地宽 论资源、论规模,福建煤炭企业在全国均排在末几位。然而,福建国有煤矿却无一亏损,职工人均年收入超过一万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1-04
第2版(经济)
专栏:经济视点

  以退为进天地宽
  论资源、论规模,福建煤炭企业在全国均排在末几位。然而,福建国有煤矿却无一亏损,职工人均年收入超过一万元
  本报记者 彭嘉陵
  就全国来说,福建煤炭可以说根本排不上号。1998年全省产量仅700多万吨,不及许多大型矿务局一个局的产量,而且,福建煤炭资源条件在全国算是最差的省份之一,煤层薄,煤种单一,开采难度很大。一些国有重点煤矿的人对福建煤炭同行说:“我们丢掉的煤都比你这好。”全国94个国有重点煤炭企业,福建没有一个。然而,福建的国有煤矿企业却个个盈利。不仅如此,全省国有煤矿企业人均年收入已超过1万元,无一拖欠工资,无拖欠养老金及离退休职工工资,煤矿企业工资基金平均保持节余3个月以上。在如此差的条件下,福建的煤炭企业为何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适应市场变化
  “办企业就好比打仗,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别傻等着挨打。”这是福建省煤炭工业总公司领导对记者一再强调的观点。他们确定的根本思路,就是让福建煤炭企业尽快适应变化了的市场,改变单一结构,逐渐退出已没有市场优势的煤炭。
  从1993年起,福建国有煤炭企业就开始以每年净减二三千人的速度撤退。这个原有4.3万人的队伍,到如今已净减2万人。
  在国有重点煤炭企业,资源枯竭意味着生计无着,发不出工资。但在福建,明年即将全面关闭的邵武煤矿,如今却是当地效益较好的企业。对于邵武煤矿,总公司采取的不是补贴的办法,而是促使其减人,一步步撤退。总公司核定的吨煤工资基金,矿里自觉严格控制使用。如今,邵武煤矿从原来的4000人减至1000人。到关闭时人员计划减至700人,人均可节余5万—6万元,总计可节余4000多万元。仅此一项,就大大有助于安置减下来的职工。
  寻找发展空间
  福建煤炭企业大多在内陆山区,要退出煤炭搞多种经营,如果一矿一矿地搞,囿于当地经济落后的状况,不会有大出路,以前的做法已有深刻教训。要撤就要有战略眼光,大胆到沿海发达地区寻找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他们集中全省国有煤矿的转产资金,选择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大项目,统一安排转产下岗职工再就业,并找内行合作。
  1993年,他们尝试着到厦门特区办一个现代化的酒店。资金不够,就联合国能公司、大同、平顶山等八大家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共同投资。1997年,总投资2.4亿元的京闽中心酒店建成开业,上中层干部全部都是原煤炭企业的上中层骨干,酒店近600名员工也大都来自煤炭企业。去年,酒店已盈利1000多万元,成为厦门市接待量最大、接待境外客人和效益都名列前茅的酒店。
  在福州,拥有国内最好设备的纽扣厂、现代化的家具厂、金针菇厂等,都是福建省煤炭工业总公司办的,现知名度越来越高,市场占有率远远超过竞争对手。
  退一步进三步
  尽管这些项目都获得了成功,但在福建省煤炭工业总公司领导看来,要实现战略转移,就要有大手笔。他们与外商合资,投资近两亿美元的华夏世纪园已获准开工。这个巨型项目包括大型游乐设施、观光农业、国际展览中心等综合项目。今年全省国有煤炭企业还要精简5000人,华夏世纪园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项目,种草植树、建房筑路、物业管理等,可容纳大量人员。
  福建煤炭行业是根据市场的萎缩速度来决定撤退速度,并实现产业战略转移的。照目前这样的速度,五年后,福建煤炭企业就将全面实现产业战略转移。如今,全省煤炭主业与多种经营的产值比例为4∶6,非煤产业已安排约1万人转岗就业,且效益也已超过原煤生产。
  那么,福建煤炭用于非煤产业的资金从哪里来呢?90年代初,当福建煤炭仍供不应求,且效益也较好时,省政府就要求省属煤炭企业要着力发展多种经营,并赋予煤炭行业一系列转产优惠政策。国有煤矿从1995年就开始从吨煤成本中提取8.5元转产基金。政府给了政策,再加上企业逐年的自身积累,为发展非煤产业开辟了稳定的资金来源。产业大大发展了,而资产负债率至今仍保持在50%以下。
  福建省煤炭工业总公司按现代企业的经营方式运作这些企业。上项目,选的是市场需要、前景看好、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效益的产品。同时,运营体制也是全新的,如职工持股,多家参股,吸引外资共同建设等。这样,从山沟里走出来的煤炭职工,到了沿海,干的是有效益的行业,用的是全新机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相适应。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