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在一个茶叶生产合作社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5-05-26
第2版()
专栏:

  在一个茶叶生产合作社里
  本报记者 于明
在采摘春茶的季节里,我访问了安徽省祁门县的一个茶叶生产合作社。这个社的名字叫“曙光”,它所在的地方叫做老屋杨村。
天曚曚亮,山里的黄莺还没有叫起来的时候,这个山村里就活跃起来了。家家炊烟缭绕,小溪边有人来往匆匆,采茶的妇女们早起打水做饭了。一会儿,她们背着萝筐,脚上缚着竹叶草鞋,从四面八方聚集起来,一阵欢笑声,打破了山沟里的寂静。这时,满山遍野都是人群,采茶女愉快地踏上自己的岗位。
山村里制茶的男人们,也在紧张地劳动。在一座三层楼房里,人们像是在工厂里一样有秩序地工作着,揉茶机响动起来,从楼上取下来的经过萎凋的嫩绿幼芽,被揉成一缕缕的青丝。几个人把揉好的茶丝在筛子里细细筛拣以后,就移到楼上发酵了。烘茶的人们燃起了烘炉,把已经发酵的茶丝,一筐筐放在烘炉上烘烤……。就这样,著名的祁门红茶便初制出来了。茶农们把它卖给国家,再经过精制厂加工,它们就变成换取工业设备的重要物资。
茶区有句俗话说:“剥不尽的麻,摘不尽的茶”。这是说,茶园管理得好,茶叶的生产就会不断提高。茶农的生活会过得很好。可是,这里在过去又有这样一句话:“老屋杨的茶叶没有好货,不是花青就是乌条。”几十年来,老屋杨村的茶农却受着被人嘲讽的屈辱,一直改变不过来。他们有什么办法呢?解放前,反动政府的官僚和茶商结合起来榨取他们的血汗,一年采摘的茶叶,连生活都难维持,哪能有力量改进茶叶生产。
解放后,国家用合理的茶价收购了他们的茶叶,使得他们逐渐有力量改进了茶叶的生产。老屋杨茶叶低劣的坏名声,也终于改变过来了。去年,当他们还是两个互助组的时候,便学习苏联先进经验,采大留小,分批采摘,就生产出全区最好的茶叶。今年,成立茶叶生产合作社以后,茶叶生产的质量更好了,最初十几天采摘的茶叶都在一级茶以上,直到春茶快要采摘结束时,每斤茶的平均价格仍有一元三角多,比一般的茶叶质量都高。
组织起来,使他们有条件实行各种改革。劳动模范王林茂,在单干时,他一家在采茶季节中,要雇请七个人帮助采摘。去年九户的互助组却只雇八个人就够了;在采茶季节过后,互助组还抽人、畜力帮助别人种了二十亩水稻。今年,在合作社里,茶棵更多了,可是茶季雇工却没有增加,今年还计划帮助别人种三十亩水稻。这里的农民过去很少开垦荒地,由于组织起来,节省劳动力,他们这两年却开垦了荒地四十多亩,今年都种了玉米。王林茂兴奋地说:“我们虽然是个茶叶生产合作社,可是我们也得多种些庄稼,不能老要国家供应。今年国家还供应我们几千斤粮食,我们要争取在一、二年后不要国家供应。”
山村里茶农的生活大大改善了,每个社员,都知道美好的生活是怎样得来的,都对自己的合作社充满了热爱和希望。今年春天大家用自己的木头盖起了三层楼的制茶室。现在,他们又有了新的打算。一个晴朗的早晨,劳动模范王林茂带领我走到山村对面一条小河的急流处,在这里他停下来了:
“这个地方,我们在春茶采过后,就要安水力揉捻机了。到采摘夏茶时,我们就能比用现在的手摇揉捻机节省十几个劳动力。”
“这里要都种上茶树,几年以后就能收茶叶;那边要建立萎凋室,这样就使揉捻和萎凋的工作就近配合起来。”他指着小河急流四周的一片二十多亩的平地,和准备建立萎凋室的地方说。
他带我沿着小河走到了山村南边的一条大河的河岸上,他说:“我们去年冬天和今年春天已经在这里栽杉树二万多棵,以后每年还要大量栽树。我们种了庄稼又栽了树,在茶叶生产比较空闲的时候,就有事可做,一年四季都不会闲着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