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走出危机 蓄势待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7-03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热点观察

  3年前的7月2日,泰国爆发金融危机,并迅速席卷东南亚,继而蔓延到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3年后的今天,我们看到,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已经——
  走出危机 蓄势待发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 王小敏博士
  1997年7月开始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给亚洲经济造成沉重打击。1999年起,亚洲国家及地区的经济从危机中开始复苏,所表现出的强劲增长大大出乎人们预料,尤其是危机中一些受灾严重的国家,如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尼等出现了明显的V型反弹(见图)。从1999年的主要经济指标看,亚洲各国和地区的经济恢复了正增长,通货膨胀率下降,汇率持稳,外汇储备持续增加,出口强劲增长,股市价格大幅上扬,体现了亚洲经济的复苏充满活力。其中,亚洲新兴市场(韩国、新加坡、香港和台湾)1999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平均为7.0%,大大高于1998年的-1.9%;通货膨胀率由1998年的3.9%下降为1999年的-0.4%。东南亚国家的平均经济增长率由1998年的-7.5%上升为1999年的3.2%;通货膨胀率由1998年的21.3%下降为1999年的7.4%。
  冷静回首 再探因由
  金融危机爆发三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危机发生的原因作了全面的多角度的探讨。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初,一些东南亚国家认为危机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国际投机资本的兴风作浪;但随着反思的深入,大部分国家和地区从自身经济体出发探究金融危机的根源,寻求复苏经济和防范危机的对策。概括而言,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金融部门存在结构性缺陷,金融监管滞后于金融自由化。一些国家在严格的金融监管制度尚未建立的情况下开放了金融市场,尤其是实现了本币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第二,汇率制度不够灵活。大部分国家和地区汇率与美元挂钩,在美元升值的情况下没有及时调整,致使本币高估,提供了国际投机资本冲击的空间。金融部门的缺陷和僵化的汇率制度相结合,导致了长期资本流入减少,外汇储备下降,经常账户赤字增加。第三,产业结构未能及时升级,出口产业趋同,经济增长缺乏后劲。电子产业是东亚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出口主导产业,90年代中期半导体价格的下跌使这些国家的出口受到沉重打击。第四,政府对经济的一些不适当干预助长了过度借贷和资产泡沫的膨胀;同时私人部门也存在忽视风险管理,过度利用债务杠杆等弊端。此外,国际资本市场上投资者的“群体行为”在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和传染中发挥了很大作用。90年代初,在乐观的心理预期影响下,国际资本纷纷跟风涌入亚洲,刺激了部分东亚国家的汇率高估、过度借债和资产泡沫。危机出现后,在悲观的心理预期和从众效应下,国际资本竞相撤出,加剧了亚洲国家和地区汇率和资产价格的下跌,并使危机传染到体质相对健康的一些国家和地区。
  措施得力 迅速康复
  亚洲经济的迅速复苏得益于良好的国际经济环境。美国经济持续强劲增长,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亚洲第一经济大国日本的经济复苏给亚洲经济的恢复注入了强心剂;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增加了亚洲经济的稳定性,加之欧盟的经济也日益向好,良好的外部经济环境使亚洲各国和地区的出口得以迅速增长。尤其是1999年上半年全球半导体市场的复苏,带动了亚洲电子产品出口,其中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等国的出口劲增,成为其经济复苏的重要牵引力量。
  亚洲各国和地区所采取的刺激经济复苏的政策措施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危机发生后,泰国、印尼和韩国等重灾国为了获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援助,曾采用其开出的紧缩药方。紧缩政策对受灾国摆脱外债偿还危机、恢复国际投资者信心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其副作用是使这些国家内需低迷、通货紧缩。在受灾国的强烈要求和IMF的妥协下,从1998年第四季度起,接受IMF援助的国家得以和亚洲其他国家一样采用扩张性政策刺激经济复苏。这些措施包括:
  (一)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大幅度增加政府公共开支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如泰国政府将日本和世界银行提供的530亿泰铢(约14.5亿美元)贷款直接用于政府各部预算开支,刺激经济、扩大就业;同时将1998—1999财政年度的预算赤字由原来占GNP的5%提升到6%,增强政府刺激内需的财政能力。
  (二)采用宽松的货币政策,降低利率,鼓励银行放贷,刺激投资和消费。各国中央银行大幅度降低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调低法定准备金率。1999年12月泰国三个月期存款利率为4.00%—4.25%,大大低于危机前1991—1996年的10.7%。马来西亚政府除了降低利率外,还取消了对房地产贷款的限制,放宽了购买股票的贷款限额。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消费和投资,并且低利率为金融部门的改革创造了宽松环境。
  (三)一些国家还实行了税制改革,采取了一系列减免税收和鼓励消费的措施。如泰国在1999年3月推出的一揽子经济振兴计划中提出大面积减税;韩国侧重减免商品消费税;马来西亚在1999年度预算案中免征个人所得税一年,并以免征销售税、增加公共假期等方式推动国内旅游消费。
  (四)亚洲国家和地区对金融部门的结构性改革正在逐步推进。金融风暴的冲击使亚洲各国深刻认识到其金融体制存在严重弊端,金融改革刻不容缓。各国纷纷制定或修订金融法令法规,促使金融运作、金融监管法制化、规范化;同时对金融系统进行改造。东南亚国家及地区结构性改革的承诺加上宏观经济的稳定使国外投资者恢复了对亚洲地区的信心,大量外资重新注入该地区。强劲的外国直接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内投资的低迷。
  此外,亚洲国家及地区的政府普遍重视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其作为增强国家竞争力、提升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政府大力投资信息技术设施建设,长期重视人才的培养,不断完善法律体系,并给予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资金投入高新技术领域,已经使信息技术及相关行业成为亚洲经济复苏和未来增长的亮点。
  前景光明 道路曲折
  1999年东南亚证券市场平均价格(以美元计)上涨了25.4%,大大高于美国的6.7%和世界平均值4.5%。这一方面体现了人们对东南亚经济的信心恢复,另一方面证券市场价格上涨所带来的财富效应也刺激了国内需求增长,有利于经济的进一步复苏。基于良好的国际经济环境和亚洲国家及地区内部需求和投资的启动,人们对亚洲经济复苏持更乐观的态度。世界重要经济组织和预测机构纷纷调高对亚洲经济增长的预期。亚洲发展银行预测亚洲(除日本)2000年的经济增长率为6.2%,与1999年持平。
  当然,亚洲经济复苏强劲并不意味着不存在风险。从外部环境看,过热的美国经济能否软着陆,欧盟经济能否持续向好,日本经济能否维持复苏,对亚洲经济发展都至关重要。在内部,影响亚洲经济强劲复苏的隐患主要有:第一,金融机构和公司部门的结构改革还任重道远。重灾国金融部门的呆坏账比例高于人们原先的估计,整个金融部门的重建要耗费巨大成本。第二,通过赤字财政刺激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并非长久之计。政府债务占GDP比率的迅速提高使金融市场面临利率上涨的强大压力,影响了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效应,不利于经济进一步增长。第三,产业结构升级存在巨大困难。亚洲金融危机发生的深层原因之一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停滞、国家竞争力的下降。虽然亚洲国家紧跟信息经济的发展潮流,在高新技术领域大量投资,但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转换是非常艰巨的,需要较长时间。在经济结构调整完成以前,亚洲经济尽管可以出现短期的迅速增长,但可能难以恢复危机前的持续高速增长奇迹。(附图片)
  东亚部分国家经济复苏示意图
  资料来源:经济学家情报部(EIU)国家报告(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2000年第一季度。其中2000年为预测值。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