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阅读
  • 0回复

秸秆治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7-04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秸秆治沙
  本报记者 蒋建科
  近几年,北京周边农村焚烧麦秆的事屡屡发生,导致首都空气污染。6月22日,记者随农业部农机化司及中国农业大学的领导和专家到河北省香河县王指挥庄村考察,看到了这里解决秸秆问题的新办法。
  只见大型拖拉机牵引着免耕机在收割后的麦地里来回奔跑,免耕机前端有一排粉碎装置,能将麦秆迅速粉碎还田,中部是旋耕装置,能对土壤进行浅耕,后部是播种装置,顺便把玉米种到土里。站在田埂上观看的几位老农民喜出望外:“好家伙,有了这机器,以后谁还愿意焚烧麦秆。过去烧麦秆是为了抢农时,早点种上玉米,处理麦秆工序多、太费事,只能一烧了之,顾不上那么多了。”前来参观现场会的廊坊市副市长张树藩高兴地说:“这种新型免耕机把粉碎、旋耕、播种三道工序合并在一起,省工、省种50%,还有节能、节水等特点,适合农民需要和农村特点,试验成功后全市将大力推广。”
  中国农大保护性耕作课题组组长高焕文教授介绍说,采用这种保护性耕作技术,不仅能处理秸秆,帮农民不再焚烧秸秆,还能治理沙尘暴,减少沙尘暴的危害。
  高教授说,保护性耕作产生于美国。农学家、土壤学家、农机专家共同努力,研究成功了保护性耕作法。即在作物收获后,将秸秆根茬留在地表,用来保护耕地,防止风吹、雨刷,取得了巨大成功,为治理沙尘暴带来了希望。
  我国早在1992年也开始了保护性耕作的研究,中国农大为此专门成立了保护性耕作课题组,在国内率先系统地开展保护性耕作试验研究,探索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其中包括6种农机具,有3种已获国家专利。这套体系能在我国小地块、小机具、经济条件差的地区应用。使秸秆变废为宝,农民不再烧秸秆,还增加了土壤肥力,改善了生态环境。
  农业部保护性精耕细作研究中心的李洪文博士说,在沙尘暴形成的诸多因素中,仅有土壤表层状况可以人为控制。沙尘暴中的沙尘除了来自沙漠、荒山外,翻耕后又没有覆盖的地表土壤是最大来源,因此,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对防治沙尘暴有重要作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