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教育科研网  企盼一条通畅的大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1-18
第11版(电脑·网络·通信)
专栏:本期聚焦

  困扰教育科研网的“出口”问题终于有望解决,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因为长期以来——
  教育科研网
  企盼一条通畅的大道
  □任建民 黄锫坚
  教育科研网是我国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建设的一条重要网络,为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但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用户的增加,其国内出口过小的问题已不能适应教学和科研的需求。
  国务院领导亲自过问
  去年12月10日,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863计划自动化领域首席科学家的吴教授应邀去中南海讲课,内容是用高技术振兴我国传统产业。讲课中提到他们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专家组正在做一个CIMS网,把几百名专家学者的最新成果集中起来,准备向社会展示。但由于教育科研网和公用网互不沟通,遇到了大难题。
  谁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在场的领导同志问。
  “我没有想到这个问题。我只知道不应该因为网络不畅通阻止了科研院所和社会企业间的交流,妨碍了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吴教授一时回答不上来。
  听课的还有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娄勤俭。会后国务院领导把信息产业部的负责人留下,专门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星期五提出这一问题,星期一信息产业部党组就开会研究解决方案。随后,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公开表示,要在今年第一季度将教育科研网和公用互联网的出口扩大到155M。
  积压多年的问题终于有望得到解决。
  一封电子邮件得收几个小时
  在此之前,吴澄教授从来没有上过新浪网北京公司的网站,尽管新浪网北京公司距他只有几公里。相反,他只能访问远隔重洋的新浪网北美网站。
  有这么一句话:“全世界的人上中国的网很容易,中国人上中国的网很难。”这其实说的就是教育科研网的出口问题。教育科研网和国内公用互联网(电信网)之间的连接通道非常窄(只有大约2M),但和美国的教育科研网的通道却比较宽,所以吴教授上北美新浪网很容易,上北京新浪网却几乎不可能。
  吴教授举例说,如果有人在国内的网上给他发一封电子邮件,他得用几个小时才能收下来,一个不大的文件得一个晚上才能收下来。
  如果你想上网查一下清华、北大的招生消息(更别说看大名鼎鼎的水木清华BBS了),简直比亲自跑一趟还费劲。如果在教育网内想看看人民日报网络版的新闻,“我劝你打消这个让人长寿的念头”,一位大学生半开玩笑地说。
  因此,教育科研网无法发挥它传播知识的使命,连普通的招生简章都“荡”不下来,何谈在网上接受具体的课程教育。
  教育科研网的这种窘迫状况从一开始就存在,很多教授、专家奔走呼吁了很多年没解决。
  其实并不是电信部门带宽资源不够。前不久,北京新浪一个网站的带宽已从200M增加到300M。
  教育科研网内跑马圈地
  解决出口,其实并不能解决教育科研网的全部问题。
  考察教育科研网的现状,你可能会发出这样的疑问:教育科研网的本意是什么?这个网里边有多少教育和科研的内容?
  继“中国人(Chinaren)”和“所有(Soyou)”网站在教育网开设分站以后,最近“新浪”和“网易”也在教育网开通了镜像站点。而教育网内原有的一些学生作品,如化云坊,也走向了商业化,改成了易得方舟(Fanso)。短短半年内,教育网内的广告多了起来,而各种新闻和娱乐资讯也随处可得;各种飞来横奖、美眉评选也接踵而至……
  就中国网民的总体构成来说,教育网内的人数是不可低估的。据统计,学生是网民中比例最高的(19.3%),比第二位的计算机从业人员(14.9%)还高出许多。既然教育网里的上网人数这样高,那么在商人眼中,这个数字立刻就闪现出金灿灿的光芒。
  也正是因为教育网的出口太窄,这些在中国网络大地上跑马圈地的人才纷纷涌向教育科研网,各商业网站才不得不挤到教育网里去做镜像。可是,教育网的商业化真是一件好事吗?
  我们可以在美国大学的网站上查到具体课程的教师讲义时,而中国大学网站的内容不少仅限于机构设置、人员构成和联系地址,且往往一年半载都不更新。这多半是把纸制的院系介绍搬到了网上,和网络的真正特质没有任何关系。如果你用搜索引擎查一查国内学术方面的站点,却会有许多综合了哲学、天文、生命学说的民间学术蹦出来,我们的专业工作者踪影全无。
  这话并非贬低民间学术,可是不管你是想推翻牛顿、爱因斯坦,还是有什么宇宙生命控制进化论,这些理论总得经过讨论和交流才能进而为大众接受。而教育网的孤岛境况却恰恰抑制了学院人士与民间科学的交流和论争。
  在台湾的许多学校,作业一律贴上BBS(公告牌)来交。这不仅节省了打印费用,而且由于作业“公之于众”,意见相左的人就在网上过招。不再只有老师才知道同学的智慧结晶,所有上BBS的人都可分享。而在我们的BBS上,只有各类公共课试题、作业的“互通有无”。这也许该怪罪课程内容的无趣和压抑,但真正的学术交流实在是少之又少。
  网络是现实世界的一面镜子。互联网用户中86%的人文化程度在大专以上,不言自明,这一部分人,是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最具有活力的人。如果网上的“信息”都是致富秘诀和美眉图片,那么这也多半就是这些最有活力人的注意力所在了。所以,教育科研网的商业化危机有其深层的原因。因此在中国网络的初级阶段,不要侈谈什么在网络时代振兴中华文化,还是先关注一下教育科研网,还其教育和科研的本来名目吧。(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