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阅读
  • 0回复

定西:保水保土保致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7-05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七大江河水土保持撷英

  开篇的话
  从黄河中上游到长江上游,从松花江流域到珠江流域,日益严重的水土流失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突出的环境问题,成为影响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因素。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更是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前不久,水利部和财政部联合表彰的首批36个“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县”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我们采访了其中的部分县(市、区、旗),本报从今天起开设“七大江河水土保持撷英”专栏,介绍他们在水土保持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定西:保水保土保致富
  本报记者 裴智勇
  山头绿树环绕,山腰梯田层层,山脚水波粼粼,绿色点缀的山梁连绵起伏伸向远处的薄雾中……冒雨站在定西县九华沟的山顶,眼前的景象令我们惊叹,在土地贫瘠生态脆弱的大西北,这无疑是一个奇迹。
  “我们花了3年时间,把83平方公里的九华沟流域治理成今天的模样,县内还有91条小流域已通过了国家验收,定西的面貌因此有了大的改变。”定西县关川河流域治理指挥部副指挥长王勇告诉记者。随着水土保持和综合治理开发的稳步推进,定西县的山在变绿,水在变多,地在变肥,人在变富……
  水不下山泥不出沟
  定西,因为贫困而备受人们关注。这里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气候干燥,植被稀疏,年降雨量只有400毫米左右。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定西人逐步认识到,水土流失和干旱是导致定西贫困的总根子。如何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产条件,是定西人几十年来苦苦探索的重大课题。
  1955年,定西人在安家沟筑起了全县第一座拦泥淤地坝,控制水土流失;1964年,定西县大规模开展以坡改梯田为主的农田水利建设,青岚乡大坪村成为梯田化的模范;1983年,定西人掀起种树种草的热潮,被列为国务院“三西”建设重点县和全国八片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1997年,定西县提出“水保立县”战略,把水土保持放在全县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地位,以小流域为单位,进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开发,大力改变生态条件,建立稳定高产农业和商品生产基地。
  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定西人终于找到了脱贫致富的路子。截至1999年,全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00多平方公里,兴修高标准梯田129万亩,林草覆盖率达到21.6%;建成治沟骨干坝44座、拦泥小塘坝34座等保水工程,每年可拦泥沙1200多万吨,拦蓄径流4700万立方米,基本实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
  运用科技瞄准市场
  “我们在治理水土的过程中,科技、市场的因素越来越多。”王勇在概括定西水保特点时说。
  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科学而有效,定西人综合运用了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耕作措施。如:山顶造林种草、山腰修梯田、沟底筑塘坝。当地人形象地称为“山顶戴帽子、山腰系带子、沟底穿靴子”。保水是小流域保土的关键,在这方面处处闪现着实用农业科技的光芒。在九华沟流域,我们看到了几种径流聚集工程:漏斗式集流坑栽树、膜侧集流坑、水平阶长方形集流坑,燕尾式集流坑。这些工程把降雨最大限度保存下来,把以前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为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
  在水保立县战略实施中,定西县引入市场机制,引导农民用市场观念进行生产,取得了初步的成效。1999年,全县拍卖、租赁、发包荒地30.5万亩,形成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的水保工作格局。根据市场情况,他们说服农民种土豆,县里还建成9个淀粉加工企业。由于按市场规律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洋芋、畜禽、林果、蔬菜四大产业,农民收入大大提高。
  干部苦抓群众苦干
  定西水保立县靠的是“三苦精神”:干部苦抓、社会苦帮、群众苦干。
  定西县委、县政府及水保、水利部门对水保事业常抓不懈,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届干给一届看。称钩乡平安村共产党员李玉田,拖着伤残的病腿,常年与铁锹、镢头和架子车为伴,7年投工2000多次,修成梯田42亩,被誉为“新时代愚公”。新集乡大园村杨家山社社长席尚英,带头承包荒山,5年岁月,磨秃了13把铁锹,挖秃了7把镢头,修成反坡梯田110亩,种树15万株,使200亩荒山变成“绿色银行”。
  社会各界、各部门都不遗余力地支持水保事业。县直部门各自都有联系的乡村,定期到农村参加劳动,或铺路、或拉电、或种树、种草。
  从手工修梯田到机修梯田,定西的层层梯田记录着40万农民数十年辛苦的劳作,定西县副县长曹成章说:如果把工程措施移动的土方叠加成一个立方米体积的土堆,这些土堆连接起来可以绕地球3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