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努力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四有”公民——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7-10
第1版(要闻)
专栏:

  努力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四有”公民
  ——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任仲平
  (一)江泽民同志近年来反复指出,努力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进一步从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高度,阐明这个极其重要的思想。培育“四有”新人创造着辉煌,积蓄着力量,展示着希望,决定着未来。
  我们国家正经历着令人鼓舞的历史变革。这种变革的深度、广度和速度,给整个社会生活和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决定这种变革方向、推动这种变革进程的,是我们伟大的党和伟大的人民。现代化建设、大变革时代,需要并锤炼着“四有”新人。老一辈砥柱中流,松柏常青;新一代朝气蓬勃,奋发向上。我们的时代人才辈出,我们的事业大有希望。这是我们亲身经历和感受的一个事实。这个事实说明,只有培育一代又一代“四有”新人,才能把一代又一代革命先辈和志士仁人实现民族振兴与国家强盛的伟大志向变为现实,才能成就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一需要经过几代、十几代甚至几十代人为之奋斗的崇高事业。
  (二)培育“四有”公民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密切相关。“三观”是“四有”的基础,“四有”是“三观”的体现。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我们的党和人民坚持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观察世界,分析事物,充实人生,创造幸福。我们的“三观”建设内涵在丰富,品质在提高,越来越联系群众,深入实际,贴近生活,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也应当看到,社会生活的巨大变革必然反映到人们的头脑里来,引起思想意识的相应变化。正确思想与错误思想相互交织,进步观念与落后观念相互影响。有的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产生某种疑惑,对社会主义经过长期发展最终战胜资本主义产生动摇,思想空虚,精神萎靡;有的人沉湎于花天酒地或到封建迷信中寻找精神寄托;有的人在各种诱惑面前随波逐流,极少数党员干部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堕落为腐败分子。这些现象说明,在新的形势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紧迫任务和重大课题。
  世界观——并非虚无缥缈,而是具体实在的思想指南
  (三)什么是世界观?通俗地说,就是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一般地说,任何一个思想健全的人都在其生活实践中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世界观对每个人来说,不存在有和无的问题,只有系统还是零散,自觉还是盲目,清晰还是模糊,坚定还是摇摆,正确还是错误,先进还是落后的区别。
  (四)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科学最先进的世界观。构成这一世界观大厦的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科学性、先进性在于它吸收了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成果,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们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是严密而完整的思想体系,也是一个开放的思想体系,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这个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认识真理开辟了道路,随着时代前进又引导时代前进。这个科学的世界观一旦同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就会化为强大物质力量。中国革命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
  (五)我们的根本政治信念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我们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阔步前进。这一信念和道路有没有远大的前程?只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就会得到毋庸置疑的结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社会主义经过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尽管它的发展不会是一帆风顺,也不会是一朝一夕之功,但是,这个总趋势,不会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也不会因一时的曲折而改变。看不到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是片面的、有害的;看不到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动摇信念,丧失信心,更是错误的、有害的。
  (六)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解决,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要求。邓小平理论充分体现了这个活的灵魂。这一理论贯串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总结历史又正视现实、放眼未来,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作出了正确的回答。这一理论指引我们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新的境界,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今天我们确立正确的世界观,核心就是要牢固确立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七)世界观不是玄妙不可捉摸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看法,这里就有世界观和与之密切联系的方法论。
  比如看形势,全面还是片面,静止还是发展,孤立还是联系?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看形势,就会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不囿于成见,不先入为主;就会全面看,看全面,不陷入“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就会抓住本质,不畏浮云遮望眼,不被假象所迷惑;就会分清主次,区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区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就会坚持两点论,避免绝对化,在看到主要倾向时也看到另外的倾向;在肯定主流时也正视支流,在看到成绩和光明时,也注意到缺点和不足。
  再比如看问题,也有一个世界观。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看问题,就会认识到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什么时候都有。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还会产生;就会看到我们现在的问题主要是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就会懂得解决问题主要靠工作,发展中的问题靠发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在前进中克服;就会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把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问题解决了工作就前进,事业就发展;就会明白发生问题固然不好,但只要善于总结,举一反三,认识规律,就可以变坏事为好事,把工作做得更好。
  (八)无神论是唯物论的思想基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首先要确立无神论的观点。在科技发达,科学昌明的今天,“法轮功”的荒诞邪说居然还有一些市场,说明坚持无神论教育,仍然是树立正确世界观的重要内容,不可小看;说明普及无神论教育、唯物主义思想,使我们从愚昧迷信中彻底解放出来,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不可懈怠;说明即使是受马克思主义教育多年,具备一定科学文化知识的人,也不是就一劳永逸地确立了正确世界观,对坚持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不可忽视。无神论思想不确立,世界观问题不解决,就不可能对我们生活的世界有一个正确的看法,甚至会坠入到一个“颠倒”的世界中去。
  人生观——并非空洞乏味,而是无法回避的选择
  (九)人活着为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对这些问题的不同认识和态度,形成了不同的人生观。江泽民同志在对领导干部的要求中郑重提出三个想一想:参加革命是为什么?在领导岗位上应该做什么?将来身后应该留点什么?这是一个尖锐的、不容回避的人生现实问题。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一方面,我国社会生活中,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层出不穷,群星灿烂,英雄辈出。另一方面,一些人经不起改革和开放的考验,垮了下去。这种强烈的反差,使我们今天讨论人生观问题具有特殊的意义。
  (十)人生是可以选择的。不同的人生选择,决定着不同的人生。人的一生会遇到多种多次选择,这种选择表现出不同的人生态度,体现了不同的人生观,决定着选择者是勇敢还是懦弱,是伟大还是渺小,是高尚还是卑劣。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威胁利诱,江姐“脸不变色,心不跳”,含笑赴刑场,为创建新中国慷慨就义;甫志高“从狗洞里爬出”,叛变革命,出卖同志,沦为可耻的叛徒。今天,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开拓进取,敬业奉献,为人民的利益忘我奋斗;也有胡长清那样的败类,不择手段,聚敛财富,腐化堕落,身败名裂。人生选择的结局,往往就是这样严酷,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十一)人生有限,事业无涯。积极的高尚的人生观,使壮丽青春得以延续,宝贵生命得到永生。李大钊说:“人生的目的,在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而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瞿秋白说:“本来,生命只有一次,对于谁都是宝贵的。但是,假使他的生命溶化在大众的里面,假使他天天在为这世界干些什么,那么,他总在生长,虽然衰老病死仍旧是逃避不了,然而他的事业——大众的事业是不死的,他会领略到‘永久的青年’”。人民的事业是常青的、伟大的,为人民利益活着,无尚光荣;为人民利益而死,死而永生。
  (十二)始终一贯地坚持正确的人生观,这是一件看似容易实则艰难的事情。人们在批评和指责一些人时,常使用“没有人格”、“不是好人”的话语。而要够人格,做好人,就要坚持自我修养,长期磨炼,一点一滴养成。人不同于动物之处就在于,人要成其为人,必须去“做人”才能真正成为人。人是要去“做”的。猫要成为猫,不需要去“做猫”,人要成为人却必须去“做人”。做人需讲求“做人之道”。这里,没“机”可投,无“巧”可取。唯有辨清方向,锲而不舍,千锤百炼,奋力攀登,方能不断提高人生的境界。
  (十三)中华民族历来有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人生格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这笔财富,创立了纯洁、高尚、崭新的人生观。这种人生观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写进党的章程;作为党员的人生宗旨,深得群众拥护。这是我们党的凝聚力、战斗力所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共产党人这种为人民服务的人生宗旨注入了新的时代内容,同时也面临严峻的考验。我们党处在执政地位,许多党员干部手里都握有大大小小的权力。权力是用来为广大人民谋利益,还是用来为个人谋私利?面对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和渗透,是自觉抵制、一尘不染,还是随波逐流、同流合污?面对在党的政策指引下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是为党的政策取得的成就由衷高兴,还是心理失衡,与民争利,甚至利用权力捞取好处?面对那些居心不良者的糖衣炮弹,是一身正气,巍然屹立,还是被收买被利用,打了败仗?这些考验比枪林弹雨的考验也许还要严峻。每个共产党员都应该在人生的征途上,作出合格的答卷。经受住了考验,我们党就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十四)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必然会碰到许多现实问题。每个人的一生中,难免会碰到一些不公正、不公道、不合理的问题。坚持原则,埋头苦干的人,可能会遭到非议;有才华,有创见的人,可能会受到埋没;见义勇为,有时可能会得不到理解和尊重,以致“英雄流血又流泪”。面对一些官僚主义严重、专横跋扈的国家公务人员,有的人的合理合法的要求,也可能遭遇“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尽管这些现象不是我们生活中的主流,但确实不可能完全消除。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以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去对待它,唤起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以公正、公道、合理的行为去改变它,切不可遇到坎坷不平就消沉、悲观和失望,更不应怨天尤人而坠入玩世不恭、游戏人生。要相信正义的力量,群众的力量,相信历史的公正,实践的公正。事实终究会表明,吃亏在于不老实,而不是老实人吃亏。
  价值观——并非可有可无,而是时刻发挥作用的准则
  (十五)价值观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几乎每时每刻都会碰到的问题。我们做事说话经常要考虑“有没有用?”“有没有利?”“值不值得?”“用”、“利”、“值”是一种价值判断;我们赞美杰出人物的高贵品质时,常说“比金子还珍贵”,我们指责某些人的不道德时,常说真“不值钱”,“金子”、“钱”是一种价值判断。毛泽东同志赞扬张思德“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赞扬续范亭烈士“有云水襟怀,有松柏气节”,这些也是价值判断。
  (十六)从价值观的由来、实质和运用来说,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它是对人的社会实践行为和活动的评价与判断。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多次反复的实践和评价过程,使人们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判断人的行为与活动的好坏、美丑、利害、善恶、荣辱、得失等观念。价值观是由世界观和人生观决定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
  价值观具有多样性。不同的阶级、不同的阶层、不同的群体、不同的利益主体所处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形成不同的价值观。价值观具有群体性。某种价值观一旦形成,往往不是少数人所具有,而是为某一阶级、阶层、群体所共有。价值观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不同社会、不同时代,人们的需求和利益不同,价值观也就有差异和变化。价值观还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某种价值观一旦形成,只要形成它的客观条件没有改变,它也不会轻易改变。价值观决定着人们对价值目标的追求。人们对目标是有取舍和选择的,选择的是能够满足他们的需要、被认为最有价值的目标;舍弃的是被认为没有价值和价值不大的目标。
  (十七)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为取向,由此产生了自己的价值评判标准:凡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的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都是有价值的。凡是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人民群众真心拥护的,都是有价值的。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开放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丰富和发展。这一标准的确立,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巨大利益。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闪烁着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光芒,同样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丰富和发展。这一重要思想蕴含的科学又富有鲜明时代感的价值观,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判断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价值标准,提供了判断各项工作的价值标准,而且为我们提供了共产党员的人生价值标准。这一标准,已经并将进一步在我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中发挥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十八)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变革,往往要经历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在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观过程中,也出现了各种价值观的冲撞,引起了价值坐标的震荡。耻言理想,蔑视道德,躲避崇高,告别革命,拒斥传统,不要纪律的言论时有出现。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又处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出现这样一些错误的扭曲的价值观点,并不奇怪。但由此可以看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于我们的改革和建设,对于我们培育“四有”新人是极为重要的。还可以看出,教育和引导人们将个体与群体、个人与社会密切结合,将个人价值的实现融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洪流,在社会需要的交叉点上找到个体生存的意义,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
  (十九)价值观和义利观紧密相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理所当然地需要树立正确的义利观。马克思主义从来不主张将“义”和“利”分裂开来、对立起来,从来不一般地反对功利主义。封建社会中的“存天理,灭人欲”,“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完全是虚伪的、反人性的。毛泽东说,这不过是一些唯心的骗人的腐话。人是生活在现实和理想、物质和精神的世界之中的。现实世界、物质世界是人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理想世界、精神世界,则是人生活的动力和价值取向。失去任何一个世界,都不能算是真正人的生活。我们主张每个人都应该有他一定的物质利益,反对的是将个人利益置于社会利益之上,唯利是图,损人利己。我们提倡的是将理想和现实、精神与物质统一起来,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结合起来,把个人理想融入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当中,把个人的奋斗融入到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奋斗当中。
  (二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体现了“义”和“利”的统一。这种体制为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创造了良好的客观环境,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证。在这一体制下,通过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义”和“利”能够有机地统一起来。以企业来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必须赢利,不赢利就无法生存。但企业赢利不能靠偷税漏税损害国家利益,不能靠假冒伪劣损害顾客利益。相反,企业存在的前提就是能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能为社会作贡献。否则,社会不需要这个企业,企业就不可能存在,更谈不上赢利。只有将“义”和“利”结合起来,统一起来,在为国家贡献、为人民造福的同时,自己也获得利益的企业,才能站稳脚跟,兴旺发达。
  (二十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世界观是我们对世界的总体看法,具有决定性作用。世界观的转变是一个根本的转变。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表现是为谁服务”。人生观、价值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生观与价值观紧紧相连,人生观决定价值取向,价值观引导人生走向,人生观和价值观又丰富着世界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会一蹴而就,也不能一劳永逸。周恩来同志说,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可谓至理名言,可谓人生真谛。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终要落实到为人民服务上。为人民服务既伟大又平凡,既崇高又普通。这是共产党人的崇高品质,也是当代中国应有的时代风尚。让我们互相激励,携手共进,超越自我,大写人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朝着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目标,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