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8阅读
  • 0回复

不需要这样的“总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5-05-28
第3版()
专栏:

  不需要这样的“总结”
  章捷
由于工作需要,我看了很多各地党组织的关于干部理论教育方面的总结。有人说,你既然看了很多总结,那末掌握的情况和经验一定不少。应该是这样,但事实上却不是这样。为什么呢?原来我看到的这些总结的份数虽然不少,但真正写得好的总结却不多。
如果说,在文艺创作中要反对公式主义的倾向,那末,同样应该来反对写总结中的公式主义倾向。各地党组织在领导干部理论教育中是有不少可取的经验的,可惜的是有些生动的经验被写到纸上,就成为一无可取的老生常谈。这因为有不少同志在写总结之前,脑子里早就安排了一套公式和表格,用一些数字和个别例子填满这些公式和表格后,总结就算完成。要是你不留神注意这是那个省、那个市送来的,那你很难区别这份总结和那份总结之间有些什么区别。
大部分总结分这么四部曲:一、基本情况;二、学习中基本收获;三、几点体会;四、今后努力方向。而每一部分又分一二三四、甲乙丙丁。看起来似乎面面周到,实际没有反映当时当地的新情况,也没有提出什么新问题,没有什么分析和批判,不解决任何问题。
譬如说,这些总结中的第一条经验不外乎是这样写的:“党委重视是搞好理论学习的重要关键”,接着举出一些事实,企图证明这个地区党委的确是重视的。当然任何工作,如果党委不加以领导,是很难做好的。但是党委的领导应该是具体的。重视不重视就表现在党委对这一工作有没有具体的领导。因此,这里就不能简单写党委的重视而应当写出党委的真正的重视——具体领导。例如:党委领导这次学习有些什么特点?发生了些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如何解决?但是这些,在总结中就没有。
有一次,我问写过这样总结的干部:“你们写那种千篇一律的总结有什么用呢?”他因为刚学过“实践论”和“矛盾论”,就笑着回答:“一份归上级,一份归抽屉。”这是毫不夸张的回答。我想那份给上级的总结,除了归抽屉以外,恐怕也不会有什么其他的作用。但是,我们应该注意,我们写总结的目的是为了改进工作,并不是为了
“归抽屉”。
让我在这里向那些经常向下级催要总结而又不重视总结的同志进一言:请你们不要满足于为总结而总结吧!如果只要求下面交总结,而不过问总结的内容和意义,这是形式主义和文牍主义的表现。同时,我也向写这类总结的同志进一言:请把老一套的公式从脑袋中丢掉,对实际问题多做些具体分析吧!如果有一点新经验,就请写这一点,不必为了要适合什么公式就凑上一些废话,否则就会使很好的经验淹没在空话连篇的总结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