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从“犯罪村”到守法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1-19
第11版(法律与生活)
专栏:社会视点

  从“犯罪村”到守法村
  傅鉴 肖坤友
  ●两年前,董河村是有名的“犯罪专业村”;如今,它已变成了脱贫致富守法村。1999年7月,董河村200多名村民联名写信为五津派出所请功。
  在成都平原上,成都市新津县邓双镇董河村是“名声在外”的一个村庄。“提起董河村,脑壳就发昏;提起董河坝,姑娘都害怕”是当地人人皆知的顺口溜。
  董河村位于岷江上游,800余亩土地都是荒滩,布满石子河沙,四季寸草不生。恶劣的自然环境加上自身惰性,董河村一些人偷鸡摸狗成风,他们见啥偷啥,不但偷邻村邻县的,连本村的也偷。久而久之,董河村的小偷发展为成群结队作案。在董河村,偷盗不再是不光彩的事情,反而成了明目张胆的“搞钱”手段。
  董河村全村176户568人中,从1982年有记载以来共有100余户的160多人受到公安机关打击处理。村里不少人家都因男人在外盗窃成了单亲家庭,有的一家兄弟几个都相继“进宫”,知情姑娘都不愿嫁到这里。
  人心涣散之下,董河村一些村民更加目无法纪。1997年4月,村民董文彬纠集一帮人多次敲诈在该村开采沙石的某公司。民警们好不容易将董文彬等人抓获,可在押送途中,却遇到村民严重阻挠。民警们忍受着满腔委屈,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群众为何不理解、不支持公安工作?如何才能消除警民之间的隔阂?
  新津县公安局五津派出所民警们“微服私访”之后,决定“治愚先治穷”。
  洪水虽然带走了董河村的良田沃土,却留下了丰富的沙石资源。而本属于集体的沙石却被一些人私自开采,村民十分不满,由此也引发了多次打架斗殴甚至流血事件。新津县公安局五津派出所所长吕义和指导员方茂华主动与镇党委、政府乃至县上各部门协调,很快将沙石开采权收归集体,为村民们开通了致富路。
  “要想富,先修路。”修一条连接成乐公路的乡村水泥路是董河村人多年的愿望。1998年10月6日,盼望已久的村民们迎来了“致富路”的破土动工。在动工仪式上,五津派出所在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送去了现金800元和原本用于修建自己办公楼的20吨水泥。路修好了,村民们又集资修建了一座跨越岷江的简易铁桥。谁知尚未投入使用,就意外地被一只沙石船撞垮。消息传到五津派出所,吕义带着该责任片民警迅速赶到事故现场。民警们找来发电机、电焊机、吊车,请来技术人员。众人拾柴火焰高,不到20天,铁桥再次竣工通车。
  一次一次的交流,一次一次的帮助,民警们与村民们的心也一点点贴近……
  董河村有个叫伍丽的女孩,今年11岁,因父亲判刑,母亲自杀很难继续求学。民警们再一了解,董河村像伍丽这样的孩子共有5个。“孩子是董河村的未来,再穷也不能让孩子失学。”五津派出所全体民警一商量,很快便捐款3000元设立了“董河村助学金”,解决了孩子们继续求学的难题。
  在帮助村民脱贫的同时,民警们逐门逐户与100多名劳改、劳教释放人员和劳改、劳教人员家属促膝谈心,并在村里组建治保会,使董河村治安状况迅速好转。
  1999年初,董文彬解除劳教后,吕义、方茂华主动上门帮教。看到董文彬家那间破烂漏雨的瓦房,二人立即向新成立的董河村村委会推荐董文彬也来参与做沙石生意。民警的真情渐渐化解了董文彬与政府、公安机关对立的情绪。几个月下来,董文彬用自己的劳动所得盖起了崭新的楼房,小日子也越过越红火。谈起派出所民警对他的帮助,他充满了感激和敬意。
  1999年10月,服刑15年的劳改释放人员董成钢回到村里。妻子带他去邻家串门,他却怯生生地站在门口。主人热情地请他进屋坐。他说:“我过去是贼,不好意思跨进你家门。”女主人乐了:“过去我们村白天都没有哪家敢开门,现在夜不闭户也没有人掉东西。只要你改好,我们都欢迎你。”
  是的,董河村变了。从1998年7月派出所民警进村至今,村里发生了喜人的变化:村集体收入由原来的欠账4万多元变为增收20多万元,居民安居乐业,未发生一起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被邓双镇党委、政府评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1999年7月,该村200多名村民联名写信给成都市公安局李建局长,为五津派出所请功。他们都说,把董河村从“犯罪专业村”变成脱贫致富守法村,五津派出所的民警们付出了很大的心血。不久前,四川省公安厅为五津派出所记集体二等功。
  左图:五津派出所民警与村民谈心。王漠摄
  下图:董河村因盗窃判刑后的两户劳教人员子女生活困难。五津派出所全所干警承担了两个孩子的上学及生活开支。图为民警到两个孩子家里与他们交流谈心。李宏摄(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