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干部多下访 群众少上访——陕西咸阳市推行“大信访”机制的调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7-13
第10版(社会调查)
专栏:记者调查

  干部多下访 群众少上访
  ——陕西咸阳市推行“大信访”机制的调查
  本报记者 何小燕
  记者日前在陕西省咸阳市采访中了解到,曾经是“上访大户”的淳化县,从1998年到现在,没有发生一起赴咸阳市及市以上领导机关越级集体上访事件。淳化县的变化,正是咸阳市推行“大信访”机制,使信访工作适应新形势所收到的效果。
  咸阳市“大信访”机制的主要内容是:从群众上访的源头抓起,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将社会矛盾的处理从消极控制、被动治标向提前防范、主动治本转变,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处在西部开发前沿的咸阳市是陕西省第二大城市,前些年随着各项改革的深入,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新的矛盾。一些基层干部由于不能正确全面落实党的方针政策,致使农民负担加重、村级财务混乱、经济发展缓慢。这些问题成为群众关心的焦点,导致信访、上访数量增加,给当地带来了不稳定因素。
  咸阳市委、市政府领导对群众上访情况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他们深刻地认识到,要顺民意、得民心,就应该主动地走到群众中去,积极化解基层各个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理顺党群、干群关系,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建设经济强市的积极性,依法维护群众利益,确保社会稳定。基于这一认识,他们制定了干部大规模下访,在全市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整顿农村基层组织和社会治安秩序,落实减轻农民负担、村务公开、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及再就业等措施。
  1998年8月中旬,市委、市政府抽调8000多名干部下乡、进企业,每个乡镇有一名县级干部,每个村有两名以上工作人员,市委书记、市长等也包村包户下访。在此后的50天内,各工作队深入基层,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并及时予以解决。全市印发普法教育材料100多万份,举办法律培训班7900期,参加培训人员72万人次,干部群众受教育面达90%以上。同时,他们查处加重农民负担的案件106起,清退不合理收费418万元,停止征收违反政策的收费2520余万元,取消不合理收费项目75项,减轻农民不合理负担7000余万元。通过这些工作,咸阳市在161个乡镇、2905个村全面实行了村务公开,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和服务指导中心211个。
  围绕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听取群众意见,切实解决实际问题,是“大信访”的着力点。地处咸阳北部的长武县,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长年缺水,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群众历年上访不断。市委书记谈俊琪于去年七赴长武县,通过协调,修通了巨枣公路、芋杨公路,彻底解决了“行路难”的问题;全县6乡19村的505户村民还从水、电、路不通的山沟里搬到了新居民点。去年4月,刚刚上任不到两个月的咸阳市市长李堂堂就深入永寿县贫困地区调查研究。他得知仪井镇丰杜村由于干旱少雨,造成人畜饮水困难,多方奔走,筹集资金25万元,建成一座抽水站,彻底解决了村民吃水难的问题。
  “大信访”机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未雨绸缪,尽量将可能发生的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针对村委会换届选举时易引发群众上访的情况,市委去年在全市抽调1000名干部下访基层,要求他们与群众同吃同住,广泛开展谈心活动,确保在发扬民主的前提下,顺利完成换届选举。针对反映强烈的农民负担问题,咸阳市大张旗鼓地宣传国家有关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规定,帮助农民正确区分合理与不合理负担的界限。在此基础上,由纠风办、农业局等部门组成的联合工作组对农民负担情况依法进行全面检查,解决了一些涉及面广、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去年,上访反映农民负担问题的人数由1998年的4014人减少到276人。去年下半年,全市没有发生一起因农民负担问题引起的上访事件。
  编后:咸阳市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信访工作的新情况、新特点,开辟工作新思路,推行“大信访”机制,组织大批干部下去调查研究,帮助基层干部正确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及时化解矛盾,切实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大大减少了群众上访事件的发生,维护了当地社会的安定,推进了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他们的这一做法值得借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