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大孝为国是此心——六十三年前朱德的一封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7-15
第7版(人物纪实)
专栏:

  大孝为国是此心
  ——六十三年前朱德的一封信
  王家淼
  历史对现实的对话与对比,最能启发人们的反思与前瞻。1937年,当斯诺的《西行漫记》首次问世之后,全世界关心中国问题的人都被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共产党的领袖集体及红军部队所具备的东方魅力所震撼。遗憾的是,堪称大手笔的斯诺对红区只进行了四个月的采访。人们对《西行漫记》所披露的闻所未闻的第一手资料在阅读惊喜之余又开始嫌其少而憾其略。继斯诺之后,另一位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又开始了对朱德和八路军的采访与报道。1937年的最后一个夜晚,朱德是在山西省洪洞县马牧村听史沫特莱介绍国外报刊对中日最新情况与新闻分析的谈话中,同她一起度过的。就在此前一个月的11月29日,也是在洪洞县,朱德给他在四川的好友戴与龄写了一封虽然只有三百字,却交织着国事家事、既报国又孝母的信《致与龄》。不久前,我在山西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看到了这封信的手稿复制品,全文如下:与龄老弟:
  我们抗战数月颇有兴趣。日寇虽占领我们许多地方,但是我们又去恢复了许多名城,一直深入到敌人后方北平区域去,日夜不停的与日寇打仗都天天得到大大小小的胜利。差堪告诉你们,昨邓辉林、许朋扬、刘万方等随四十一军来晋已到我处,谈及家乡好友,从此话中知道好友行迹,甚以畅快。更述及我家中近况,颇为寥落,亦破产时代之常事,我亦不能再顾及他们。惟家中有两位母亲,生我养我的均在,均已八十,尚康健,但因年荒今岁乏食,恐不能度过此年,又不能告贷,我十数年来实无一钱,即将来亦如是。我以好友关系向你募贰佰元中币,速寄家中朱理书收。此款我亦不能还你,请作捐助吧。我又函南溪兄〔寄〕贰佰元,恐亦靠不住,望你做到复我。此候,近安。
  朱德 十一月廿九日于晋洪洞战地
  这封信的写作背景是这样的:1937年9月16日,八路军总部到达陕西省韩城县芝川镇,决定在这里渡过黄河进入正燃烧着抗日战火的山西大地。朱德在总部出发前一天给四川的家属写了一封信,这是朱德十年来第一次写家信。他知道因为自己参加革命株连了家属。究竟情况怎样?正所谓十年生死两茫茫。他在这封信中既表达了革命者的高尚情操,又急切地追问着自己的亲人何在与十年来的家事苦况。他在另一封信中写道:“别久甚念。我以革命工作累及家属本属常事,但不知你们究受到何等程度?望你接信后,将十年情况告我是荷。理书(二哥之子)、尚书(大哥之子)、宝书(即朱琦,朱德之子)等在何处?我两母亲(生母和养母)是否在人间?……近来国已亡三分之一,全国抗战,已打了月余。我们的队伍已到前线,我已动身在途中。对日战争我们有信心并有把握打胜日本。如理书等可到前线上来看我,也可以送他们读书。我从来没有过一文钱,来时需带一些钱来”。这个月的下旬,他又写了一封家书:“理书、尚书、宝书、许明扬(朱德的外甥)等现在还生存否?做什么事?在何处?统望调查告知,以好设法培养他们上革命前线,决不要误此光阴;至于那些望升官发财之人,决不宜来我处;如欲爱国牺牲一切,能吃劳苦之人,无妨多来。我们的军队是一律平等待遇,我与战士同甘苦已十几年,快愉非常。因此,无论什么事都好办……我为保持革命军队的良规,从来也没有要过一文钱,任何闲散人来,公家及我均难招待,革命办法非此不可。”一个多月后,外甥许明扬等随四十一军来到山西,告诉朱德家里人因他参加革命而遭受迫害,家中经济非常困难,所幸生他养他的两位母亲还健在,但这一年又是荒年,于是朱德写了上面那封致与龄的信。
  当音讯全无、生死两茫茫的时候他是多么急切地想知道亲人怎样、家事如何;而当亲人来到身边带来的消息却又是忧多乐少。两位年届八十的生母、养母虽然健在却又遇到荒岁乏食,恐不能度过此年的威胁。虽身为八路军总司令,却因身无分文,连寄钱尽孝的能力都没有。此信研读到此令人感到真是二百元难倒了总司令,于是只得求助川中好友了。信中充满了信赖与厚望。信结尾处的“望你做到复我”,其言外之意是:你一定要把钱寄到再给我回信,而且借钱的时候就宣布“此款我亦不能还你,请做捐助吧”。朱德的第三位妻子叫陈玉珍,四川南溪人。“我又函南溪兄”是指又给陈玉珍写信嘱她寄款,但又担心她可能也没有这财力,因此把能寄钱的主要希望还是寄托在戴与龄的身上了。
  信中多次提到两位母亲,生母和养母,这使人不能不去追溯朱德的家世。1886年12月1日,朱德出生于四川省仪陇县马鞍场李家湾的一个佃农家里。朱德的生母钟氏(1858—1944),从小生长在极端贫困、社会地位十分低下的流浪艺人家里。钟氏十九岁嫁到朱家,数十年如一日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煮了全家的饭,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挑水、挑粪,生朱德的前几分钟还在灶前煮饭,朱德呱呱落地之后,她又起身接着做饭。钟氏生有十三个子女,由于生活艰难,有五个刚刚生下来就被溺死。朱德在两岁时被过继给大伯父。大伯父因无后代,遂领养朱德为嗣。这样朱德又多了一位养父和养母。钟氏晚年知道自己的儿子担任了八路军总司令,仍不辍劳作,自食其力。她唯一所求就是在有生之年能见儿子一面,因处于抗战时期,朱德身负重任,钟氏未能如愿。1944年2月15日,以八十六岁高龄辞世。朱德母亲去世之后,蔡畅在延安纪念三八妇女节大会上说,朱德母亲的模范行为是妇女界的光辉榜样。1944年4月10日,延安各界一百多人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中共中央的挽联是:“八路功勋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光。”毛泽东的挽联是:“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中共中央党校的挽联是:“唯有劳动人民母性,能育劳动人民领袖。”钟氏去世之后,朱德十分悲痛,百忙之中写下了《母亲的回忆》,发表在1944年4月5日延安出版的《解放日报》上。几十年之后,一名外国记者问朱德:“您一生最大遗憾是什么?”朱德回答说:“最大的遗憾就是在老母逝世前连一杯水都没倒。”然而,老母若是地下有灵,是定能原宥儿子的遗憾的。
  朱老总一生至诚坦荡。
  大孝为国是此心,信矣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