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阅读
  • 0回复

“小老头树”的教训——林业生态建设系列述评之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7-17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保卫绿色 关注森林

  “小老头树”的教训
  ——林业生态建设系列述评之三
  本报记者 丁伟 赵永新
  前不久,记者到饱受荒漠化危害的河北怀来县采访,在靠近县城的一块荒地上,见到一片大拇指粗细、一人多高的杨树林,当地人介绍,这些杨树是8年前种下的,由于树种选择有问题,总也长不大,老百姓形象地称其为“小老头树”。
  据了解,“小老头树”并非个别现象,一定意义上讲,它是我国生态林业建设科技含量较低、造林质量不高的一个缩影。来自国家林业局的消息称,我国植树造林的科技含量长期徘徊在低水平,与此相应,造林成活率平均不到50%,保存率和成林率则更低。
  造林科技含量不高,并不是因为我们没有现成的技术,而是由于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偏低。统计表明,新中国成立至今,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林业科研捷报频传,共取得了5225项重大成果,其中228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些科研项目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由于少人问津,许多成熟的科研项目只在试点地区得到了有限的推广和应用,其巨大的潜能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技术不配套、成本较高等客观原因,也有科技意识淡薄等主观原因。在一些外行看来,植树造林无非挖好一个坑、浇足一桶水而已。其实,从适地树种选择到优良苗木培育,从土壤施肥到集水保墒,从合理空间配置到病虫鼠害防治,植树造林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科学研究证明,科技含量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林木成活率和保存率可提高几十个百分点。
  科学技术的巨大威力已经被一些地区的造林实践证实。在太行山区,由于长期不合理的采伐和破坏,森林植被大面积减少,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山西壶关县农民王五全创造出干旱阳坡造林技术,即“阳坡育苗阳坡栽,阴坡育苗阴坡栽,就地育苗就地栽”,从根本上解决了干旱阳坡造林难度大、成活率低的问题,结束了“阳坡不种树”的历史。如今,太行山区的造林平均成活率已达90%以上,昔日的荒山秃岭已变成片片绿色。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退耕还林还草工作的进行,生态林业建设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同时面临严峻的挑战。西部地区气候干旱,年均降雨量大多在400毫米以下,有的甚至不到100毫米,且地形复杂,既有干热河谷、缓冲丘陵,又有岩溶山区、高寒戈壁。在自然条件如此恶劣的地区植树造林,对科学技术的需求更为强烈。目前,我国在提高困难立地条件下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技术上仍有许多空白点,急需在林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及科学管理上取得突破,为西部生态林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如何根据不同的气候和立地条件,选择适宜的树种草种,合理地搭配乔灌草的比例,做到宜林则林,宜草则草,这是西部生态林业建设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作为陆地生物圈的主体,森林和其他植被同样具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作用。而在降水量300毫米以下的地区,草地防止水土流失的能力要高于林地。
  据悉,结合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国家林业局已启动了退耕还林还草科技支撑计划。根据西部不同的自然条件,计划确定了若干个不同的立地类型区和适宜的树种草种,并对近年来取得的4000多项林业科技成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整理筛选,选择了一批相对成熟的实用技术,相继在西部推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