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阅读
  • 0回复

走保护生态与科学养畜并举之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7-17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关注西部

 “双权一制”、“双增双提”、“北繁南育”等一系列措施,使内蒙古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雄居全国五大牧区之首。他们的经验,归结为一句话就是——
  走保护生态与科学养畜并举之路
  刘明祖
  畜牧业是内蒙古的基础产业和优势产业。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自治区第六次党代会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牧区的基本政策,积极探索符合内蒙古实际的畜牧业发展路子,有力地推动了畜牧业的发展。1999年同1994年相比,全区牧业年度牲畜总头数由5711万头(只)增加到7436万头(只),已具备了每年稳定总增2500万头(只)牲畜,年产140万吨肉、71万吨鲜奶、7万吨绒毛的综合生产能力,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居全国五大牧区之首,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664元增加到2698元。
  一
自治区党委、政府1995年以来,先后提出了草原“双权一制”(草原所有权、使用权和承包责任制)、“双增双提”(增草增畜、提高质量、提高效益)、牲畜“种子工程”和“北繁南育”等一系列畜牧业发展的战略措施,构成了内蒙古畜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并按照这个思路,着重抓了四项工作。
  (一)不断深化牧区经济体制改革,认真落实草原承包到户责任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区在全国率先进行了以“草畜双承包”为中心的畜牧业经济体制改革,初步形成了适应牧区特点的畜牧业经营管理体制,较好地使人、畜、草有机地统一于家庭经营之中,这是我区在畜牧业发展上创造性地贯彻党的农村政策的一大创举。目前,全区已有94%的草原落实了所有权,96%的可利用草原落实了使用权,71%的可利用草原承包到户。
  (二)大力加强草原建设和保护,改善草原生态环境。1994年以来,自治区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加强草原保护和建设,加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规定。各地区从实际出发,开展以水为中心的五配套的家庭草库伦建设,不断推进“畜牧业防灾基地”、“牧区开发示范工程”等项目建设,取得显著成效。1999年同1995年相比,全区年草原建设规模由2522万亩增加到3796万亩,打贮草总量由81亿公斤增加到90亿公斤,过冬畜均贮草达到228公斤。
  (三)狠抓以牲畜品种改良为中心的畜牧业科技进步,提高牲畜质量和畜牧业效益。为此,自治区作出《关于推进牲畜“种子工程”的决定》。“种子工程”的实施,使我区的牲畜良种化进程明显加快。到1999年,全区良种、改良种畜已占牲畜总头数的70.84%,其中草食家畜中良种畜的比重已达到24%,分别比1995年提高8.5个和4.2个百分点。胚胎移植技术、反刍动物营养研究、白绒山羊和肉羊选育居全国领先水平,牲畜个体生产性能得到提高。1999年,全区牲畜出栏率、商品率分别比1995年提高19.5个和20.3个百分点。
  (四)积极推进“北繁南育”工程,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我区现已具备年生产粮食140亿公斤以上的能力,仅粮食转化一项就可以增加生猪饲养量300万口,家禽饲养量3000万只左右。全区每年产农作物秸秆300亿公斤左右,如果转化利用率由现在的30%左右提高到60%,即可增加820万个绵羊单位的饲养量。为加强农区牧区优势互补,我们按照农牧民自愿互利的原则,实施了牧区繁殖、农区育肥的“北繁南育”工程。到1999年,农区和半农半牧区的牲畜已占全区的55%;肉类、禽蛋、鲜奶和毛绒的产量分别占全区的81%、98%、59.82%和54.22%。农区畜牧业已成为推动全区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
这些年来,我们积极探索符合内蒙古实际的畜牧业发展路子,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在畜牧业发展上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特别是草畜矛盾依然突出,草原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趋势还没得到有效遏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完善思路,强化措施,努力开创生态建设和畜牧业发展的新局面。
  第一,继续推进“双增双提”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畜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当前,我区草原畜牧业要以转变增长方式为主攻方向,坚持畜牧业经济效益和草原生态效益相结合,把畜牧业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建设草原、改良品种、提高质量、提高效益上;要从全区农村牧区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出发,把增畜的重点放在农区,以“北繁南育”推进农区牧区优势互补,走农牧业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路子;把畜牧业产业化经营、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农村牧区二三产业,发展畜产品加工业,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和牧民的收入水平。
  第二,全面落实草原承包到户责任制,加大草原保护和监管力度。草原承包到户工作不彻底、不完善的地方,要抓紧查缺补漏,尽快落实责任,切实把使用、管理、保护、建设草原的责权利完全彻底地交给牧民。要进一步加强苏木、嘎查基层组织对草原承包到户的管理职责。在落实草原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认真贯彻落实已有的政策和法规。
  第三,大力加强草原生态建设,不断改善和提高生产生活条件。紧紧抓住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启动京津周边地区防沙治沙工程的有利时机,抓紧搞好规划。要以改良草原,恢复草原植被,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贯彻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完善机制、个体承包,建管结合、长期受益的指导思想,坚持谁治理、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工程、生物、技术措施并举,广泛采用飞播种草、节水灌溉、旱作人工草地等草原建设技术手段,实行草灌乔结合,各项基础设施配套。对草原退化、沙化严重的地区和其他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要坚决退耕休牧,还林还草,封沙育林育草。力争在5年左右基本遏制草原生态恶化趋势,到2015年使草原生态环境大为改善。
  第四,坚决实行“以草定畜”制度,促进草原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牧区旗县要实行草畜平衡责任制,把草畜平衡指标落实到苏木乡镇、嘎查村和牧户。有关部门要根据草原建设和利用情况,合理确定载畜量,实行逐年核定,达到动态平衡。
  第五,积极推行禁牧、轮牧和舍饲圈养制度,实现畜牧业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在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地区、生态脆弱区和重点治理区以及新建林地草场,要坚决退牧禁牧;对草原退化、沙化严重的地区,要实行长期休牧;根据草原利用情况,因地制宜,实行划区轮牧;在牧草返青期和结实期,实行阶段性禁牧,促进牧草生长。
  第六,进一步推进牲畜良种化进程,加快畜牧业科技进步。无论牧区还是农区,都要下大力气切实把畜牧业“种子工程”建设抓上去,以此带动我区畜牧业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从根本上提高畜牧业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最大限度地提高畜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