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阅读
  • 0回复

“草库伦”的启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7-17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草库伦”的启示
  南方
  草原人对山羊有着一种近乎矛盾的复杂情结。山羊肉好吃、毛好用,据说比养绵羊划算得多。但这家伙有一个令人讨厌的毛病:吃草爱刨根。但凡山羊所过之处,再皮实的草场也难逃劫难。
  山羊和青草,真的就水火不容了吗?几年前在内蒙古采访时,当地人用“草库伦”回答了我的疑问。聪明的牧人将草场一片一片圈起来,唤作“草库伦”。把山羊放在里边轮饲,青草从此有了休养生息的喘息机会。还有人干脆把山羊关进羊圈,割草喂养。对于山羊来说,左右都是吃草,并不影响它长肉,依然长得膘肥体壮。
  只要草根不被破坏,草场就能保住;只有保住草场,山羊才能存活。道理虽然浅显,却折射出了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辩证法。
  内蒙古是我国面积最大的草原牧区,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几十年来,内蒙古人在这方面下了很大功夫,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小小“草库伦”,只是其中之一。多年来,正是靠着“双权一制”、“双增双提”、“北繁南育”等一系列综合性的科学养畜措施,内蒙古的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才能稳居全国牧区之首。他们用自己的实践,走出了一条保护生态与科学养畜并举之路。
  多少年前,西部地区也曾有过秀美的山川景色。如今在很多地方,水土严重流失,江河变得枯竭,环境日渐恶化。所有这一切,不合理的开发方式罪责难逃。
  和东部地区相比,西部人除了肩负经济发展的重任,还必须面对脆弱不堪的生态环境。任何带有破坏性的“开发”,非但不能从根本上发展经济,还将使西部家园走向万劫不复的穷途境地。所幸的是,圈起“草库伦”养山羊的内蒙古人,多少给了我们这样的信心:并非所有的开发,都要牺牲环境。像“草库伦”那样,只要方法得当,则环境与经济,可以双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