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干部要“挪”队伍要“活” 干部交流有力推动干部队伍建设 五年来全国共交流县处级以上干部17.5万余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7-19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干部要“挪”队伍要“活”
  干部交流有力推动干部队伍建设
  五年来全国共交流县处级以上干部17.5万余名
  本报讯 记者董宏君报道: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以来,全国各级党委及其组织部门按照中央要求,加大干部交流工作的力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5年多来,全国共交流县处级以上干部17.5万余名,其中省部级干部400多人,地厅级干部1万多人,县处级干部16.5万人,96%的县(市)委书记、97%的县(市)长进行了交流或异地任职。
  领导干部“土生土长”,在一个地区或部门工作时间过长,被复杂的人际关系所困扰,缺少工作兴奋点和创新精神;领导干部经历单一,素质不够全面;领导班子缺乏驾驭全局的“一把手”,形不成合力;还有的干部在使用上没有实现人尽其才等等。解决好这些问题,当务之急是要大力推进干部交流。
  合理规划,突出重点是干部交流的关键。辽宁省大连市以培养复合型领导人才为目标,有计划地推进青年干部的培养性交流,有意识有计划地安排年轻干部从事多个岗位的轮岗锻炼,增强适应能力、激活创新思维,使干部的阅历由单一走向复合。他们明确规定所有市直部门和区县市,必须腾出10%的处级岗位用于交流年轻干部。5年来,全市先后有180多名局级、1450多名处级年轻干部进行了轮岗交流。特别是对市委重点培养的优秀年轻干部,采取机关与基层上下交流挂职、任职等锻炼方法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几年来,市委重点培养的优秀年轻干部中,有2人走上了副市级领导岗位,6人担任厅长助理,110人担任了局级领导,208人提拔到处级岗位。
  南京市在确定了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优化领导班子结构、有利于培养锻炼干部和有利于党风廉政建设的干部交流工作指导思想和思路后,要求通过交流,改变郊县领导班子成员“乡镇型”、“农”字辈出身状况。他们从市级机关部门充实一批熟悉工业、城市建设的干部,优化了党政领导干部的知识结构,领导班子平均年龄比交流前下降了5岁,文化知识层次也普遍提高,有力地促进了郊县的经济工作。
  回避交流制度是干部交流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些实行回避交流的组织部长们反映:过去人情网让人难以解脱,工作中苦恼很多。现在组织上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舞台,人事工作中的掣肘少了,顾虑少了,环境宽松了,可以集中精力做事了。
  对掌管人、财、物部门和执法执纪部门领导干部进行回避性交流,是解决少数干部长期在一个地方工作和生活,受人情、关系束缚,甚至出现消极腐败现象的重要手段。1996年,河北省集中对11个地市的30名公检法“一把手”和7名地市委组织部长进行了交流;对518名县级公检法“一把手”进行了交流,占干部交流总数的73.6%。
  山东省全省17个市地党政“一把手”,避籍任职的达到80%以上,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中,避籍任职的达到54%以上,139个县市区党政“一把手”中,有90%实行了避籍任职,市地纪委书记、组织部长和公、检、法“三长”中,避籍任职的分别达到47%、94%、100%、82%和71%。
  以主要领导干部交流为重点,力求交流一人,激活一片,以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示范作用,形成了干部交流的良好导向。广西壮族自治区推行了县市党政正职跨地区交流,乡镇党政正职跨县市交流。在1998年的换届中,对44名县市党政正职进行了跨地市交流;在1999年的乡镇换届中,区党委提出了“跨县交流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应占交流总数的10%—30%”的目标,又对352名乡镇党政正职进行了跨县市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各级党组织一方面注意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努力解决交流干部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严肃交流纪律,对3名拒绝交流的县乡级干部就地免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