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擎起科学理论的火炬——记国防大学政治理论教研室主任许志功教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1-21
第1版(要闻)
专栏:

  擎起科学理论的火炬
  ——记国防大学政治理论教研室主任许志功教授
  新华社记者 贾永 曹智 本报记者 翟启运
  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支军队,要发展、要壮大,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
  当中国共产党人把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真理———邓小平理论,镌刻在自己旗帜上的时候,一批又一批理论工作者以对党的事业的忠诚,高擎起科学理论的火炬,鼓舞、激励亿万人民谱写更加光辉灿烂的篇章。
  国防大学政治理论教研室主任许志功教授,就是我党、我军理论战线的突出代表。
  情注真理———把人生的追求聚焦无悔的选择
  当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谷时,各种思潮莫衷一是。
  就在这个时候,一件偶然的小事,使许志功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一个党的理论工作者所肩负的沉甸甸的使命和责任。
  那是1992年的一个春日,时任国防大学马列教研室副教授的许志功到一单位办事,递过证件,值班室里传出这样的议论:
  “搞马列的?”
  “啥年头了,还有搞这个的?”
  回家的路上,讲了十几年马列的许志功陷入了沉思。
  如在以往,他会一笑了之。而这一次,他坐不住了:这不仅仅因为他痴心不改的事业在一部分人那里成了“古董”,更在于透过这种表象,使人看到潜藏着的信仰危机———前几天,他所在教研室欲调一名学生从教,但这位年轻人婉言谢绝,原因是“不值得为这一行搭上一辈子”。一连几天,许志功夜不能寐。作为与改革开放一起成长起来的理论工作者,他清楚,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国内改革开放处于攻坚阶段的关头,多么需要强有力的精神支柱!
  1976年底,许志功从一名部队基层政工干部走进当时全军最高学府———军政大学任教。怀着对党的朴素感情,他在著名学者侯树栋、李方等人的指导下,用了整整两年时间通读马列选集。当时,中国正处于变革前夜,但科学的理论,却如明灯照亮他的心扉:我们的社会主义之所以历经种种挫折,是因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把经典的社会主义当成了实践中的社会主义,把所要实现的目标当成了起点。
  从此,心许马列,成了许志功的矢志追求……
  面对东欧剧变后的种种困惑和忧思,许志功又一次研读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经典著作。在将近两年的时间里,他苦苦地寻觅于马列原著、毛泽东选集,求索于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中。多年来,在迷茫中指引他前进、在彷徨中给他以勇气、在挫折中给他以力量的,正是这些闪烁着人类智慧光芒的科学理论。
  比较是鉴别之母。他把《大失败》、《不战而胜》等书也作了剖析,愈发坚定了对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的信心。
  他多次在课堂上讲到:现在,国际上对社会主义的前途议论颇多。那种“社会主义是20世纪的产物,也必将终结于20世纪”的论调已不攻自破;那种“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新思维”,结果不言自明。而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的实际与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走自己路的邓小平理论,不仅让我们终于认清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而且令社会主义中国“风景这边独好”。
  事实的证明往往比逻辑的证明更具体更生动。相隔20年的唐山之行,使许志功切身感受到了邓小平理论的魅力。
  1976年秋,在大地震后一眼望不到边的废墟上,许志功找到了劫后余生的妻女,却再也找不到自己的家。1996年,许志功又一次来到曾令他伤感的地方,展现在眼前的新唐山已是一座繁华的现代化都市……全市国民生产总值比地震前的1975年翻了两番多。
  伫立在高大的抗震纪念碑前,许志功感慨万千:这样的人间奇迹,只有在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中国才会出现。
  是改革开放,使唐山人把大自然的劫难留给了历史,把现代文明带进了今天;是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蕴藏的巨大潜力,火山般地迸发出来。放眼古老的国土,几乎每一块最为活跃、最富生机、最有成效的地方,都闪烁着科学理论的光芒……
  许志功清楚地记得马克思谈论在资本主义并不发达的国家建立社会主义时那个形象的比喻:跨越“卡夫丁峡谷”。尽管超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已有事实证明,但不通过这个大峡谷建立起来的,只能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目前我国就正处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共存、困难与希望同在的阶段。
  迎难而上。从1995年起,许志功第三次系统地研究马列著作,把研究重点放在了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上,思谋着如何把这些来自“群众的学说”传播给更多的群众,凝聚起方方面面的力量,跨越“卡夫丁峡谷”。
  情注真理。许志功在一次次心灵震荡之后豁然开朗,更加坚定了当初那个无悔的选择,一个理论工作者的人生目标愈加清晰:走出封闭的书斋,投身于火热的现实生活,让理论的力量化作民族全面振兴的巨大动力。
  捍卫真理———用理论的勇气托起永恒的事业
  真理不辩不明。许志功说,人们认识真理的过程,如同山重水复尔后柳暗花明。
  那是在许志功参加的一次会议期间。大家就如何理解“邓小平既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同时又是思想家、理论家”和“《邓小平文选》中一些讲话、谈话的深刻思想理论内涵”,踊跃发表见解,气氛活跃。
  许志功鲜明提出:
  “看一个人有没有理论,是不是理论家,不能只看他的著作的形式和数量。孔子的《论语》是由他的学生记下来的谈话录,古希腊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也只是一些‘残篇’。可谁能说他们不是哲学家、思想家?谁能说他们不是历史上著名的理论家呢?”
  许志功精心撰写了一篇如何完整、准确理解认识邓小平理论内涵的文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许志功强调,看一种思想和著述是不是理论、成不成体系,主要不是看它的表现形式,而是看它是否具备作为理论体系的三个基本要素:有没有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贯穿其中;有没有着力研究和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否围绕中心问题形成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基本观点。
  他进而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世界观方法论、根本问题、基本原理及实践纲领,从而深刻揭示了邓小平理论是当之无愧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文稿一经发表,立即在学术界和校园内产生共鸣。
  理论的勇气,来自政治上的坚定,来自理论上的清醒。作为一名有着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的学者,许志功在文章中、在讲坛上、在学术研讨会上,一次次地用令人信服的观点和论据,廓清着人们思想困惑。
  ———当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已经过时”时,他旗帜鲜明地作出回答:不能因为我们面临一些新问题、新困难就失去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世界上一切都是变化的,唯有变化是不变的”,经典作家的某些具体结论可能会过时,但其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却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邓小平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当有人对“邓小平的哲学思想”产生模糊认识时,许志功主编了《邓小平哲学思想研究》一书,指出邓小平哲学是落后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哲学,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哲学。邓小平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独具特色的哲学家。
  ———当有人担心“市场经济能否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兼容”时,许志功和他的同事撰文指出:市场经济的中性本质奠定了两者兼容的前提;市场经济的一般价值取向构成了两者兼容的客观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价值取向表明二者的兼容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具有更深刻的制度根源……
  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的进程就从哪里开始。20多年来,许志功始终追踪学术研究的前沿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明辨是非,用理论的勇气托起自己以身相许的事业,从《改革开放的哲学沉思》到《唯物史观与当代》,从《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考》到《邓小平理论概论》……他主编、撰写的12部著作、60篇论文,拓展了人们的视野,启迪着人们的思路。
  然而,艰辛与曲折却时时相伴在许志功追寻真理、捍卫真理的历程中。
  熬过几千个苦思冥想的夜晚,几百个寝食不安的节假日,凝结着许志功整整12年心血的哲学专著《列宁认识论思想通论》终于脱稿。就在这部后来被誉为“有助于人们打开思维之门”的34万字的书稿送交出版社时,提供“钥匙”的人却住进了医院。
  教授的病情与教授的著作一样,牵动着人们的心。多少人赶来医院看望。在那间摆满鲜花的病房里,病榻上的许志功,疲劳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含泪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世界上最美好的人生是为真理而生活;世界上最美好的事业是为真理而奋斗。我愿意为真理奋斗终生!”
  播撒真理———让理性的光芒照亮千万颗心灵
  理论一经为群众所掌握,就会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理论也只有被群众所掌握,才会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国防大学政治理论教研室承担着全军中高级干部邓小平理论教学任务。作为教研室的主要领导,许志功深知三尺讲台对于传播科学理论,对于培根固本、打牢中高级干部思想基础所起的重要作用。
  从普通教员成长为饮誉军内外的政治理论教授,20多年来,许志功始终活跃在教学一线。为了精心讲好每一课,他和同事们深入部队、工厂、农村和学员中调查、座谈,收集一个个热点、难点问题,在反复研读马列原著,查遍学术界相关问题的最新成果后,写出讲稿,又对着录音机一遍遍地试讲……
  用“心”讲课的许志功,在把一颗火热真诚的心交给学员们的同时,也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所挚爱的三尺讲台。
  一次,持续高烧的许志功修改教案到凌晨,起床后连路都走不稳。按计划,上午要讲授“社会主义的本质”一课,同事们劝他:“身体不行,就改一下讲课时间吧?”许志功回答:“教员讲课就像部队攻山头,不能轻易改变计划。”
  课堂上,许志功一如既往,学员们丝毫没有觉察出异样。课上到一半,许志功已虚汗涔涔,衣裳湿透。离下课还有10分钟,他眼前一黑,晕倒在讲台上。
  长年的殚精竭虑,长年的劳神苦思,许志功体质每况愈下。但他那高洁师德,他那“不回避,不畏难,直面现实,主动出击”的学风深深感染了学员们的心。毕业多年,来自全军的一些中高级干部仍清楚地记得许教授上的这样一堂理想信念课———
  他从《阿房宫赋》讲起,引导大家以史为鉴,既讲了我党“由弱到强”的经验,又讲了苏共“虽大却亡”的教训。
  许志功大声疾呼道:“我们都是中高级干部,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如何,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而且是事关国家兴亡的大事!我们能否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直接关系到我军乃至全党的学风!”
  话音未落,掌声四起。学员们自发起立,表达发自内心的敬意。
  一个优秀理论工作者的“阵地”,又岂止在讲台上———
  他和他的同事们一道实施的“解扣子、探路子、编集子、育种子、做样子”的政治理论教学模式,已被一些部队推广;
  他参与组织的“邓小平理论教学”,被评为全军政治理论教学成果一等奖;
  他与同事一道编写的《邓小平理论概论》、《邓小平哲学思想研究》、《邓小平经济思想研究》、《邓小平政治思想研究》、《邓小平文化思想研究》,形成了邓小平理论的教材体系;
  从讲台到社会,许志功以智者的风范,循循善诱,春风化雨般启迪着千万颗心。他的每一个足迹都留下一串动人的故事。
  今年1月15日,隆冬的北京天寒地冻,北京大学一间会议室里却暖意融融。应北大邀请,许志功来校与学生代表座谈。
  从社会主义前途到党风廉政建设,从推进科学与民主到如何实现个人价值,教授与学生代表交流着自己的体会,鞭辟入里的见解吸引住了莘莘学子。他们聆听着、思考着,掌声一次次打断了他的发言……
  这掌声,蕴含着青年一代对众多像许志功一样优秀理论工作者的崇敬;
  这掌声,更蕴含着青年一代对许志功以心相许的事业的必胜信心。
  上图:许志功教授(右一)和同事们在研究课题。新华社记者赵建伟摄(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