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以百姓为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1-16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名家谈艺

  以百姓为本
  梁光弟
  最近,在京观摩了由国家计生委、文化部、中国文联和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等单位主办的人口文化奖获奖展演剧目:山东省淄博市五音戏剧院的五音戏《腊八姐》、山西省忻州地区北路梆子青年团的北路梆子《香火》、河南省郑州市豫剧院的豫剧《老子·儿子·弦子》和广州市话剧团的话剧《漫画苏虾》。从这些来自地方、来自基层的几台戏中,我看出了振兴戏剧的一线希望,也联想到当前戏剧演出中的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这几台进京演出的获奖剧目,不能说都已是完美无缺的精品,但它们所具有的一些特点是值得戏剧界借鉴和发扬的。
  第一,贴近百姓生活,紧扣时代脉搏,警示现实忧患,展现美好前景。
  我们的戏剧要想赢得人民群众的关注,首先就要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活。这是维系戏剧兴衰存亡的要害。可惜戏剧界有人忽略了这一点。这次人口文化奖获奖展演剧目的好处就是抓住了戏剧得以振兴的要害。如山东五音戏《腊八姐》,力贬近亲联姻的危害,表现改革开放的阳光催开封闭的山村,提高了群众的生命质量,给腊八姐和她的乡亲带来了新生。山西北路梆子《香火》批判了重男轻女、“多子多孙、延续香火”的封建陈规,倡导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改变了人们的生存命运,促进了家庭的幸福和睦。这些戏,有的在舞台上绵延十年之久而不衰,有的演出了一百多场,有的在文化市场的开拓上颇见效益。其中奥妙何在呢?除了其他原因之外,它们贴近百姓的现实生活,关注百姓的生存状态,发挥社会批判功能,把握当下时代精神,又怎能不受观众的欢迎呢?这里本来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卓见和新奇的法门,但是,最应该重视的恰恰是那些朴素无华、行之有效却被熟视无睹、置诸脑后的真理。
  第二,在艺术上,努力适应百姓的审美情趣,追求雅俗共赏的健康品位。既注意保持剧种传统的艺术特色,又推进戏剧艺术的改革创新,因而它们为广大观众喜闻乐见。豫剧《老子·儿子·弦子》在音乐唱腔中把河南梆子与坠子的曲调融合起来,丰富了贯串全剧的喜剧色彩。话剧《漫画苏虾》更是大胆吸取漫画卡通的手法来设计人物、服饰、道具和舞台装置,用演员夸张、诙谐的形体语言,使这出喜剧产生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舞台效果。
  第三,这几台戏都来自地方,都源于生活,都是编导深入基层群众而孕育创作出来的。它们都没有什么“大制作”,没有金碧辉煌的舞台布景,没有华丽贵重的衣服装饰,整个演出都是平民化、群众化的,都是轻车简从,适于到基层、到农村扩展演出市场。他们为什么在艰苦的条件下能奉献出这样的艺术成果呢?我看,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心中装着观众,把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立为自身发展的坐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