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6阅读
  • 0回复

爱洒瑶山育春蕾——记荣获“国际青少年消除贫困奖”的武警警官何方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1-17
第1版(要闻)
专栏:

  爱洒瑶山育春蕾
——记荣获“国际青少年消除贫困奖”的武警警官何方礼
新华社记者黄秋生新华社通讯员文雁本报记者罗昌爱
融水,桂北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白云,融水苗族自治县最穷的山乡。白云深处,居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瑶族支系——红瑶。多年来,闭塞与贫穷,成为红瑶人通往外部世界的两座山;学校和教室,则是一代代红瑶女梦中才能走进的殿堂。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一位汉族士兵用真情和执著,打破了大瑶山世世代代“女不读书”的戒律,一个个红瑶女童由此开始了新的生活。九度寒暑,三千个日日夜夜,这条异常艰辛的助学之路告诉人们:当一个人的喜乐忧思和多数人的未来紧紧相连时,生命便随之丰盈美丽。这普通一兵,就是武警广西总队融水县中队现任指导员、“国际青少年消除贫困奖”获得者何方礼。
用微薄津贴圆红瑶女童读书梦
一九九三年初春,入伍刚半年的何方礼第一次进瑶山,来到共建对子白云乡中心小学。
瑶山春寒料峭,木条钉成的课桌下,伸出的是一双双光脚丫。何方礼一连走了几间教室,始终见不到一个女孩的身影。原来,这里世代女童从未进过学堂,而县妇联创办的“红瑶女童班”经费不足,已经入学的女童也面临集体失学。何方礼流泪了。他想起了因家贫自己一度辍学的痛苦经历,想起了一次次慷慨解囊让自己重新拿起书本的班主任老师。
瑶山归来,何方礼向中队发出了“少吸一包烟,圆一个红瑶女童读书梦”的倡议,自己则紧缩开支:每月二十一元的津贴掰成三份——八元资助红瑶女童上学,八元寄给正在读书的妹妹,五元留作日常开销。
何方礼知道,这几元钱分量很轻,但关键时刻或许就能将一个黯然跨出校门的脚步重新拉回课堂,或许就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从战士到干部,从拿津贴到领工资,何方礼没有买过一件便衣、一双皮鞋,没有进过一次餐馆,逛过一次公园。他去得最多的地方,是融水县城唯一的一家邮电局。一趟两趟,一年两年,邮电局的职工都认识这位年轻的警官,他们不解的是,寄东西干吗不一次寄走,八元钱,十元钱,几个练习本,一打铅笔,隔几天就要跑一趟。
就在从瑶山回来的第二个月,刚领到津贴的何方礼收到了妹妹的来信:“家里要买化肥,学校又让买复习资料,爸爸卖了一头猪钱还不够,天天在家叹气”……父亲右手残疾,脾气不好,若能多寄点钱回家,让妹妹住校搭伙、安安静静地读书当然最好。可是这头多寄,那头就得少寄,16元钱在手里都快捏出汗了,最终何方礼一咬牙,寄出了两份8元钱……
执著,源于最朴素的动机。在当战士的几年中,何方礼靠着微薄的津贴,一分一厘地积攒1800多元,资助6名红瑶女童读完了小学,有的还考入了初中。
靠似火真情唤起社会助学爱心
何方礼关注红瑶女童,真情似火,心细如丝。一有空,他就往山里跑,教孩子们说普通话,上军体课,讲卫生常识。临走,他会悄悄掏出钱,嘱咐学校给在校搭伙的孩子们加个菜。他的衣袋里常常揣着一个记事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记着女童班每个学生的情况:谁住哪个村,家里几口人,经济状况怎样,就连上学要爬几座山过几条河,都记得一清二楚。
  几乎每个女童班的孩子,都得到过他的帮助。有一个学期,已开学5天的红瑶女童班仍有15个座位空着。何方礼进山了,一村一寨地走,挨家挨户地劝。去九峨村戴金花家的路上,遇到了当地少见的大雪天,10多里山路,他走了近5个小时。当满身泥水的何方礼一脸诚恳地站在戴家门口时,戴金花的父母不禁眼含热泪:一个外乡人为了瑶家妹子读书这样劳神费心,我们再有天大的困难也要让孩子上学!短短几天,15个空座又坐满了。
  然而,这条助学之路如此艰辛,仅凭热情和个人力量还远远不够。1996年6月,正在武警南昌指挥学校集训的何方礼,突然收到了一封“求助信”。白云乡中心小学校长谢永强告知,第二届红瑶女童班的50名学生因助学资金不足,面临集体失学。
  集训一结束,他就乘火车连夜赶回,未掸风尘,带上干粮和相机,和指导员王文忠一起走遍了瑶山的村村寨寨,一口气拍了10个胶卷。半个月后,由140多幅照片组成的“红瑶女童的心声”大型图片展,在融水、柳州、南宁的机关学校、军营警营、街道社区流动展出。
  何方礼和战友们趁热打铁,推出了独幕剧《我要读书》。演“阿爸”的就是何方礼。台上情真意切,台下泪水涟涟。30场巡回演出,每一场都掀起一次情感的浪潮。
  一颗爱心或许微弱,但当它与千万颗同样诚挚的心灵碰撞时,迸发出的火光,会将孤寂的前路照得雪亮。8年来,在武警官兵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先后有138名红瑶女童走进学堂,50多人走出山寨,上了中学、大专,白云深处的大瑶山中,破天荒有了第一代红瑶女教师、女军人、女共产党员、女乡镇干部……
用科技知识帮瑶山人铺致富路
广西壮族自治区“拥政爱民先进个人”、“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一个普通警官的义举感动着八桂大地,来自社会的如潮赞誉,时刻激励着何方礼。
  1999年1月,何方礼荣获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中国青少年基金会颁发的“国际青少年消除贫困奖”。1万元奖金,何方礼拿出1500元给父母治病,其余的全部捐给了红瑶女童班。与此同时,何方礼开始了新的思索——
助学必须扶贫,只有帮助瑶族群众发展经济,割掉“穷根”,才能从根本上保障红瑶女童的读书梦永不破灭。何方礼当兵后的第一次探亲假没有回家与亲人团聚,而是打上背包、带上干粮,又一次进了瑶山,开始了深入细致的社会调查。
  白天,他帮瑶族同胞干活;晚上,和瑶胞围坐在火塘边,打油茶,摆家常。20多天下来,何方礼对白云乡的生态、经济状况了然于心。勤劳脱贫、科学致富的观念,也开始沁入瑶山人的心窝。
  一开春,何方礼就陪着柳州市和融水县的农技人员一趟趟来到大瑶山,对当地传统的水稻栽种方法进行“会诊”,手把手教乡亲们改良品种。他还拿出400多元工资,购买了120多册农村实用书籍送到瑶寨。这一年,瑶山迎来有史以来的第一个丰收年。
  白云乡甲报屯凤金德一家,是何方礼推广科学种养的示范户。两年辛劳,他种柑果、养山鸡、修茶园,在乡里第一个脱了贫。经济条件一好转,凤金德第一件事,就是把辍学在家的大女儿又送进了女童班。
  1000株八角苗示范园、1000株板栗苗示范园、大种黄羊示范园……8年过去了,红瑶乡亲人均年收入由100多元增加到近千元;何方礼也成长为干练成熟的中尉指导员,成为大瑶山最受欢迎的人。扶贫之路与助学之路一样充满艰辛,一双胶鞋走瑶山的何方礼,脚步还是那样坚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