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阅读
  • 0回复

跨越式发展是如何实现的——记江苏省昆山市中医医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1-17
第12版(教科文专页)
专栏:

  跨越式发展是如何实现的
  ——记江苏省昆山市中医医院
  本报记者丁伟
  一个靠贷款建起的县级中医医院,在短短10多年间,年门急诊人次由10多万上升到40多万,固定资产总值由18万元增加到7000多万元。2000年,该院实现业务收入7520万元,人均创收近19万元,在全国县级中医医院名列前茅——江苏省昆山市中医医院创造的奇迹,引起了全国中医系统乃至卫生行业的广泛关注。前不久,记者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调研组到昆山,探析昆山市中医医院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奥秘。
  靠改革激发活力
  昆山市中医医院建成于1985年。10多年来,该院一直坚持勤奋务实、敢于创新的办院方针。特别是近几年来,在以院长张月林、党总支书记顾宪明为首的年轻的领导班子带领下,医院抓住医改契机,率先进行人事与分配制度改革,为医院发展注入了活力。
  1999年10月,昆山市中医医院完成定编、定岗、定责“三定”方案,将原有的13个职能科室减少到9个,17个正副科级岗位精简到11个,并全部实行竞争上岗。经过个人或组织推荐、竞争演讲、民主测评、组织考查等程序,从153名竞聘者中产生了51名中层领导,平均年龄比原来下降了15.8岁。通过人事制度改革,该院做到了“四个打破”:打破传统的干部选聘方式,变组织任命为竞争选拔;打破论资排辈,变重资历、学历为重实绩、能力。在制定任职资格条件中既设定各岗位应有的学历、职称等基本要求,更突出实绩与能力;打破干部与工人身份界限,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无论干部职工,一律实行聘用合同制,工人也可竞争干部岗位;打破职位终身制,变“能上难下”为“能上能下”。
  人事制度改革告一段落,分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医院根据岗位特点、工作量大小等因素,细化考核奖惩指标,实行一岗一薪。改革后,即使同在一个科室,月收入也会相差四五倍。目前,医院正在进行年薪制改革的前期准备工作。
  靠联合扩大规模
  1999年下半年以来,上海、北京等地医疗机构联合重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张月林心动了。2000年4月,由昆山市中医医院牵头,联合昆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第三人民医院、周庄卫生院等13家医院,共同组建成昆山金杏医疗集团。根据协议,集团内所有执业医师以上人员,在集团各医院均具有处方权、检查开单权和住院签证权;集团成立专家顾问团和外地专家会诊网络,帮助各单位开展医疗护理工作;各医院开展的医疗新技术、新项目可共同开发,共同利用。集团成立8个多月来,各成员单位的医疗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门急诊量、病床使用率和业务收入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如今,昆山市中医医院“合纵联横”战略正在向纵深发展。他们采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形式,已将两家乡镇卫生院改造成分院。在此之前,周市镇卫生院经营困难,亏损25万元。成为昆山市中医医院分院后,他们借助品牌效应,严格管理制度,业务收入增长三成,一举扭亏为盈。
  靠服务赢得市场
  记者到达昆山的第二天,1月4日一大早,台资企业富士康(昆山)公司的100多名员工到昆山市中医医院体检。为此,医院医务人员提前一个半小时上班,还特地准备了早餐。富士康(昆山)公司总经理戚道阜说,这顿早餐虽然普普通通,可吃着心里热乎乎的。
  近年来,昆山市外向型经济发展迅猛。截至目前,已有2000多家外资企业来昆山投资,员工超过10万,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医疗市场。昆山市中医医院抓住机遇,于1998年初专门成立了对外联络科,配备精兵强将,负责与外商联系。他们推出“绿卡”服务,凡持有医院发放的绿色就医卡的外商,整个医疗过程一路“绿灯”。为满足外企员工小病就医不出门的需求,他们想方设法在外企建立医疗服务点,固定或定期派出骨干医生坐诊。去年,他们又推出保健医生、保健护士制,选派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为外商及其家庭提供全天候、个性化医疗服务。主动而热情的医疗服务,赢得了外商的信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