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读《关东岁时风俗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1-18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读《关东岁时风俗论》
  晓石
  近来读到一本《关东岁时风俗论》,自己不禁被作者鲜明的文化取向和执著毅力所打动了。其实这本根本谈不上“时尚”、“炒作”或“经典”的书,其所谓的“论”也不具备西人所谓论的体系,关乎民俗学的学术成就也无法与顾颉刚、钟敬文等前辈媲美。这本书仅仅是以传统旧历时序为纲,详实地记载、考察和澄清了每一个关东地区季节风俗、年节时令的起源、掌故和传说,再配上几百幅年画、剪纸、神像等民间图画。从开篇关于立春的俗谚“立春十日暖,四十九天寒”到最后一篇腊月二十三的灶王爷传说,其间东北人的拜物文化、生活习俗和信仰传统等各个方面都有涉猎。这使我真正浸润在熟悉的乡土气氛中。
  民风对人的感染是关乎血缘的。这种感受深切得很,并使我惭愧于对土地村舍的遗忘,也使我更深地体验出很多意味深长的道理。比如美国人对摇滚乐的欢迎,因为摇滚乐的起源就来自民间,记得摇滚乐手于勇曾说:那是美国的“二人转”!可很难想象,读罗兰·巴特像明人读孔子一样的知识分子,过圣诞像过春节一样的城市新人类,竟会在对外国人解释“二月二,龙抬头”时变得不知所措。
  致力于民族与致力于世界是现代知识分子必须面对的道路。事实上,像作者施立学所从事的收集、整理工作,操作难度并不在名著提要,文论大观类书之下,且因为这种文化就在身边,而落笔更要慎重。这是一种朴素的入世的学术态度,而在中国文化热闹的WTO情结里,这种选择本是蕴藏着低调的可贵。民族的与世界的哪一条道路太过拥挤都不是使梦想达成现实的健康状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