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刺桐花红映军旗——来自泉州的拥军报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1-19
第1版(要闻)
专栏:

  刺桐花红映军旗——来自泉州的拥军报告
新华社记者李大伟新华社通讯员史锋本报记者黄敬赵鹏
刺桐花,侨乡泉州的象征。身处改革开放前沿的泉州人民,致富不忘拥军,居安更念国防,谱写出一曲曲鱼水新歌——赤诚之心一如嫣红似火的刺桐花。
素有“海滨邹鲁”美誉的泉州,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经济飞速发展;这块曾经创造过灿烂文化的古老土地,如今已成为全国经济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200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逾千亿元,比1978年增长100多倍,年均增长速度达24.9%。富裕起来的泉州人民,始终关心支持军队和国防建设。市委、市政府响亮地提出:一流的经济要有一流的国防作后盾;泉州在开动经济快车之时,绝不能淡忘建设“长城”的大业,要把拥军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使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轮子一起转。
每年,市委、市政府都要召开多次议军会。从战备道路整修、军事设施保护,机场、港口、公路建设的平战结合,到支持部队全面建设,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凡是有利于军队与国防建设的事,都是全市工作的重点。
1997年,一份投资1.8亿元建设高等级公路的报告摆在决策者面前。市委、市政府明确指出:泉州地处东南沿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任何一项重大建设项目都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必须充分考虑到战备和国防需要。市委主要领导多次率规划、建设、财政、交通战备等部门负责人到施工现场研究贯彻国防战备要求的方案。目前,这一连接围头、深沪码头和晋江机场的平战结合的高等级公路已全线通车。与之配套的军地两用深沪滚装码头也已建成,它的投入使用,结束了福建沿海没有滚装码头的历史。
从泉福、泉厦高速公路到后渚、肖厝港区,每一项重大基础设施工程,无不体现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相统一的指导思想。为完善战场交通网络建设,近3年,泉州市共投资3000多万元,修建了46条战备公路,使每一个驻军单位都有良好的进出道路,并与国道、省道、高速公路相连,与铁路、水路、航空港相接,大大提高了驻泉部队的应急机动能力。
自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以来,泉州在技术开发与推广、发展高新技术及产业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在大力增强科技实力的同时,市委、市政府和军分区也在谋划另一篇文章:地方的高科技装备、人员,在为经济建设尽责的同时,平时要为科技强军助力,战时要为部队打仗服务。全市依托技术密集型企业、科研机构和邮政、电信、交通、医疗等单位,对口组建了一批民兵船舶、桥梁、车辆维修和通信、电子对抗等高技术分队。他们在承担急难险重任务、配合部队重大军事行动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加大科技拥军力度,提高部队打赢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能力,已成为泉州新一轮拥军工作的重点。市科委、科协组织的300多名专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常年活跃在营区,帮助部队攻克高技术武器装备战术技术难关;国立华侨大学专门为部队举办科技培训班;晋江市拨出专款在部队设立科技练兵奖励基金……“科技进军营”活动的开展,有力促进了部队战斗力的提高。
  为保证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健康有序地协调发展,近年来,泉州在加强经济法规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大拥军法规建设力度。先后制定颁发了拥军优属若干规定、民船征集动员方案、军事设施保护意见、城镇退役士兵安置暂行规定、建立优抚对象抚恤金自然增长机制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初步形成了以支持部队建设为主体的拥军政策法规体系,以维护优抚对象权益为主体的优抚政策法规体系,以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为主体的法律拥军服务体系,以保障转业、退伍军人安置为主体的安置政策法规体系。从而使全市拥军优属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关心支持国防建设,就要扎扎实实为部队排忧解难。”这是泉州历届领导班子对拥军工作提出的要求。面对新的形势,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以解决热点、难点问题为突破口,动真情、办实事、求实效,推动拥军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
  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全面展开,机关富余人员增多,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困难很大。泉州市各级党委、政府以高度的大局意识,正确处理党政机关精简与接收安置军转干部的关系,在限定地方人员进党政机关的同时,规定所有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都有责任和义务接收安置军队转业干部;新建和扩建的单位和部门,要首先从军转干部中选调人员。1997年以来,全市共接收军队转业干部652人,其中98%的人被安排在行政事业单位工作。
  针对企业下岗职工增多的新情况,泉州市人民政府于1999年颁发了《驻泉部队随军家属就业保障暂行规定》。《规定》明确要求:企业根据生产状况需要调整压缩人员时,要优先安排随军家属留岗;企业因停产、破产等原因致使随军家属下岗的,主管部门要负责在本系统内调整安置;随军家属从事个体经营的,工商、税务、银行等部门应给予政策方面的优惠;对一时找不到合适工作的随军家属,各级政府每月要发给180元生活保障金。
  驻军“吃皇粮”后,如何保证官兵生活水平不下降一直是泉州各级党委、政府关注的重要问题。各地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军供体系,实行粮、油、煤专供和差价补贴制,并把支持部队搞好农副业生产纳入地方“米袋子”、“菜篮子”工程计划,从土地、资金、技术、物质等方面给予扶持。各级农业、财贸、科技、畜牧等部门派出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连队指导生产,为部队培养种植养殖技术骨干。而今,驻泉部队基层连队已基本实现肉菜自给。
  在泉州,爱国拥军不仅体现在各级党政领导和机关职能部门身上,而且深深地植根于百万民众之中。“富了侨乡人,不忘侨区兵,让驻军同享改革开放成果。”这是658万泉州人民的拥军情怀。
  部队在海上训练,渔民们不分昼夜地清除滩头养殖设施;老人和孩子提着熬好的姜汤站在海边迎候归来的战士。部队演习,驻地群众拆除渔台,转移渔网,为战舰腾出航道;砍掉丰收在望的庄稼——为战车铺平道路。
  1999年7月,福建省军区在石狮进行民用船舶动员征集演练。一声令下,远在广东、江苏海域捕捞的100多艘渔船,舍弃个人利益,以每天损失上万元的代价,昼夜兼程,按时参加演练。祥芝镇祥渔村渔民蔡章厚家有5艘船,他一再请求让其中的4艘参加演练。面对巨额经济损失,他说,国家不安全,海防不强大,哪有老百姓的安生日子,哪有沿海生意的兴隆。
  置身于泉州大地,从城市到农村,从沿海到山区,记者处处感受到那如同涨海般的社会化拥军浪潮。
  在晋江,被官兵称为“编外助理员”的个体修车户许解放,十六年如一日,坚持免费维修过往军车;在惠安,某部班长柯祖烈因公牺牲葬于海边,崇武镇的乡亲们担心风沙海浪侵蚀坟冢,顶着烈日把烈士迁葬在东山岛上,墓前竖起纪念碑,周围栽下相思树;在安溪,侨属陈双娘说服专程回国为她做80岁寿辰的儿媳妇,简朴操办寿庆,把节省下来的1万元钱,寄往边防部队。在全市上下,社会化拥军网络遍布城乡。数百个企业和个体协会与部队挂钩互助,2400多个拥军优属服务小组常年为军烈属办实事、送温暖,各地普遍建立了国家、社会、群众三结合的优抚对象生活保障制度,重点优抚对象的“三难”问题已基本解决……
世纪初年的泉州,已经描绘出宏伟蓝图:到2005年,全市基本实现宽裕型小康;2010年,部分县(市、区)基本实现现代化;2020年,全市基本实现现代化。与之相对应,一个加强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支持部队科技练兵,搞好国防动员的三年规划也已付诸实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