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阅读
  • 0回复

“振兴”之路——山西振兴集团调整结构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1-22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乡镇企业

  “振兴”之路
  ——山西振兴集团调整结构纪实
  王平安
  煤炭是山西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如何把这种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形成经济优势呢?
  山西省河津市振兴企业集团以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最大限度地延长煤炭产业链条,走出了一条颇具山西特色的煤、电、铝集团化综合经营的发展道路。
  1979年,地处吕梁山南麓的河津市干涧村农民史民志,借钱买了一辆旧卡车搞煤炭运输。他是当地第一个自己买车跑运输的人,从1979年到1987年,史民志从煤炭运输起步,进而围绕着煤炭这一资源,烧土焦、办砖厂、开铁厂、搞水泥厂,想方设法提高煤炭价值。作为经济滚动的起点,史民志从煤炭的初级产品及低深度加工中获得了可贵的原始资本积累。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黑、大、粗,白、灰、黄的产业结构,很快暴露出其高消耗、低效益和浪费资源的致命弱点。这种初级化的产品结构,使得产业之间关联度低,形不成深加工和高附加值的产品链,结构效益低下。
  1987年,立志振兴当地经济的史民志用半年时间,走遍大江南北,一边考察,一边反思振兴集团的发展道路。他锐敏地意识到,这种高投入、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益的资源价值粗放经营方式,不但效益低下,而且会不可避免地走向“夕阳”。要想把企业做大、做强,要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围绕当地的煤炭资源优势,在加工转化上不断延伸,大胆调整企业的产业结构。
  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国电力市场供求矛盾十分突出。史民志果断决策,变卖煤为卖电。史民志开始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艰难跋涉,他四处求亲告友,找领导,跑银行,投资400万元开发了一个年产400万吨的小煤矿,投资8000万元筹建了全国第一个农民创办的环保型火力发电厂。1991年,振兴电厂建成投产,这种坑口型电厂使煤炭附加值大大提高,从而增强了振兴集团的实力。振兴电厂的每千瓦时电成本在0.08—0.085元之间,比同行业每千瓦时电低0.04元,每千瓦时电上网价格为0.185元。销售利润高达54%。
  煤转电这着棋迅速壮大和补充了振兴集团经济实力,紧接着,史民志又开始了新的更大的调整。他虎视眈眈地捕捉着每一个可能到来的契机。
  随着全国最大的氧化铝基地——山西铝厂在河津的建成投产,振兴集团又紧紧抓住氧化铝粉的资源优势,筹资3.5亿元,兴建了一座年产1.5万吨的电解铝厂。历时5年,振兴铝厂建成投产。1997年,振兴集团艰难地完成了自办煤矿供自办电厂,自办电厂供自办电解铝厂的采煤—发电—炼铝产业链。这种产业链使煤炭资源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也形成丰厚的回报。获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的“振兴牌”铝锭,每吨成本不含税为6403元,与同行业比低4750元,仅体现在自备低成本电价这一块就有4650元。即使按铝锭市场最低价11900元一吨,销售利润还可达到46%。
  从煤炭开始,振兴集团始终扭住这一资源优势,不断延伸和扩张产业链条,优化产业结构。他们对产品结构的每一次调整,都赶上市场的高卖点,不但当时获得高额回报,而且通过优化的产业结构获得了巨大的和长久的结构性效益。经过近20年的发展,振兴集团已拥有固定资产5.5亿元,总资产10亿元,从业人员3000名,年产值11.2亿元,从1996年到2000年,振兴集团以每年56%的递增速度迅猛发展。
  新年伊始,振兴集团投资7.82亿元的电厂、铝厂二期扩建工程部分投入运行,全面竣工后,振兴集团将达到年发电12万千瓦,年产电解铝锭5万吨。从今年起,振兴集团开始实施自己的三期扩建计划,扩建两组20万千瓦的发电机组,形成年20万吨电解铝的生产规模,与之相匹配,再投资10亿元,筹建一座年产60万吨氧化铝粉厂,从而形成采煤—发电—氧化铝粉—电解铝四位一体的新格局,使煤、电、铝产业链更趋紧密、合理,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