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扶贫攻坚的一面旗帜——河南省卢氏县干部群众摆脱贫困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1-23
第11版(社会经纬)
专栏:

  扶贫攻坚的一面旗帜
——河南省卢氏县干部群众摆脱贫困纪实
新华社记者胡清海新华社通讯员李啸东本报记者袁建达
  新年前夕,地处深山区的河南省卢氏县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长期戴着贫困帽子的卢氏人民,经过四年的努力,终于将贫困甩进了太平洋。
  卢氏县地处河南省西部边陲,总人口37万,41万亩耕地仅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7%,是该省人均面积最大,平均海拔最高,人口密度最小的深山区县。
  在这片革命战火燃烧过、烈士鲜血浸泡过的红土地上,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直到改革潮涌的1985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有142元,贫困人口占全县农业人口的比例高达86.2%,被国务院确定为重点扶持的国家级贫困县。
  脱贫致富的路子怎么走?打开致富之门的金钥匙在哪里?怎样才能彻底改变长期落后的生存、生产、生活条件,尽早迎来这片山川的富庶和繁荣?卢氏的各级干部在深深地思索。
  迎难而上,让群众看到希望
  1996年,新调整的县委、县政府一班人,立足卢氏深山实际,确定了“以扶贫攻坚统揽全县工作大局”的工作方针,明确了以扶贫攻坚为主的五大任务,提出了“农民增收、财政增长、遏制返贫”的三大目标。在当年“七一”党的生日纪念大会上,全县3000多名党员干部齐集人民会堂,面对党旗,举起右手,集体庄严宣誓,扶贫攻坚的动员令由此正式下达。
  在“扶贫攻坚”的旗帜下,卢氏的基础设施建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1996年一举实现全县行政村村村通电。在当年3月召开的全县三级干部大会上,不通电、不通路村的支部书记被请上主席台就座,既给他们增加了压力,同时号召县直有关单位给予大力援助。为实现村村通电,县电力公司职工凭着顽强的意志和辛勤的汗水,将一条条高压线路架设在崇山峻岭。潘河乡花马村干部群众为他们那种一心给百姓干实事干好事的精神所感动,自发买来两只羊宰杀后送到电力职工驻地,就像当年老区人民慰问红军、新四军一样,一片真情,万般厚爱!
  为了让所有的困难户能用上电,县委抽调20多名科级干部深入乡村调查,并要求县电业局解决电表、电线问题,县领导亲自送电表上门。在范里乡三门村,当县委书记杜保乾亲手为他们拉亮电灯时,困难户激动得流下了热泪。
  在社会各界的深切关怀下,卢氏县争取到国家海关总署和省交通厅对口包扶。得力于他们的大力支持,世代蜗居深山,身受高山大河阻隔,饱尝无路之苦的山区群众,向封闭的自然环境开战,掀起了公路建设大会战的热潮。
  十万父老上战场,云端高路如龙来。经三年奋战,全县新修扩建乡村组砂石公路1800公里,铺设水泥、柏油公路370公里,实现了乡乡通水泥、柏油路,村村通砂石公路,卢氏山区的交通条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通往邻省、邻县的公路全部建成通车。
  继通路、通电之后,卢氏人民经过不懈奋斗,实现了村村通程控电话,部分乡镇开通了移动电话,大山深处与外部世界的联络顿为方便快捷;人畜饮水工程一个接一个地建立起来,全县70%以上的农户吃上了甘甜清澈的山泉自来水;各级党委、政府依靠人民群众,克服极大困难,新建、改扩建学校381所。东城小学、交通希望学校、五里川完全中学等一批高标准学校,在鲁迅先生的挚友、“一代宗师”曹靖华的故乡矗立起来,组成了青山绿水之间一道又一道亮丽的风景,在一个边远贫困县实现了“最好的房子是学校”的宏伟目标,而县委机关包括常委们仍然在50年代修建的旧房中办公、住宿。
  全县修建、改建乡卫生院、村卫生室147所,解决了山区群众看病就医的困难,五里川卫生院等一批新建卫生院,正在向着河南省乡镇卫生名院的目标迈进;在一个地域辽阔,山大沟深,人口分散的深山区县,经过广播电视部门的艰苦努力,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村村通广播和有线电视。
  为让全县的孤寡老人安度晚年,19个乡镇相继建立起宾馆式敬老院。以“四通两建”为主要内容的基础设施建设,彻底改变了山区群众长期落后的生存、生产、生活条件,不仅成为大规模、全方位扶贫开发的先导,而且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奠定了坚实基础。
  按照江泽民总书记“绝不把一个贫困人口带入21世纪”的庄严号召,卢氏县于1996年即组织实施了规模宏大的包保扶贫“民心工程”,从县委书记、县长到全体干部职工近万人,包扶全县21161户、85313名贫困群众。
  战略转移,让群众得到实惠
  在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之后,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1999年春决定实施由“四通两建”向户上项目重大战略转移,号召干部群众瞄准“农民增收、财政增长、遏制返贫”三大目标,立足资源优势,狠抓户上致富项目。
  以北部丘陵山区为主,烟叶生产规模迅速扩大,10万亩青山金叶为卢氏百姓带来致富的希望,年产值达到亿元以上,年税收达到2000万元,已连续13年荣获“全国烟叶先进县”的荣誉称号;食用菌生产由长江流域的西南山区向北部扩展,年产值1亿元,税收600万元。两大支柱产业的共同发展,为卢氏经济的腾飞展开了奋飞的双翼。
  在百万亩青山之间,全县涌现出50多个畜牧专业村和3500多个畜牧专业户。
  全县338万亩林业用地经过连年开发,核桃、苹果、板栗等经济林基地已形成规模,总面积达35万亩,年产干鲜果和林特产品4300万公斤,林业总产值5800多万元,其中优质出口核桃仁年产750吨,成为国家优质核桃基地,被命名为“中国核桃之乡”。
  作为全国中药材基地县,卢氏的1225种中药材组成一座巨大的天然药库。经过连年扶持开发和规模经营,全县已建立中药材基地90多个,种植专业户达到9000多个,年收购总量1000多万公斤,年产值2000多万元,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一项绿色产业。
  卢氏深山区贫困县农民不富,县财政也很穷。县委、县政府下大决心强力发展县办骨干财源企业。1997年,克服重重困难,用一年多时间同时建成了制药厂、10万吨水泥厂和发酵厂。制药厂的主要产品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被誉为全市医药行业的一枝新秀。
  县委还提出“发展是硬道理,投资是硬措施”的扶贫工作要求,全县上下发扬千方百计、千辛万苦、千言万语、千山万水的“四千”精神,五年来共招商引资7.7亿元,为实现整体脱贫和加快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为尽快建立市场,促进商品经济的繁荣,卢氏县从1997年起就开始了大规模的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大战略”得以全力推进和认真实施。在这场与旧面貌和旧观念的斗争中,人民群众终于逐步信赖并全力支持了自己的政府,全县吸收社会闲散资金2.19亿多元,建起了一个又一个新颖别致、各具特色的新型集镇,大大加快了卢氏山区的城镇化建设步伐,整体推进了卢氏社会发展的全面进步和文明程度。
  在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全县现已形成各类商品市场33个,仅官坡镇庙台一个村的食用菌专业市场,就有来自五省的客商从事食用菌贸易。全县各市场共吸引港澳台及广东、浙江、福建、上海、黑龙江等全国20多个省市的客商来卢经商,年交易额1.8亿多元,实现了货畅其流,方便了群众,增加了财政收入。
  两手都硬,让群众走近文明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在卢氏县不空谈,实实在在地抓。1996年3月15日夜,县委在偏远的太平村召集县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安排全县植树造林工作时,就扶贫开发和精神文明建设进行了座谈,就在山乡农家这摇曳的烛光下,拉开了全县以治脏、治懒为切入点,以城区创三优、农村树新风为突破口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序幕。经过连续五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古老的山城仿佛一夜间突然醒来,处处荡漾着文明的春风,成为“河南省卫生文明县城”,向山河大地展现出亮丽的风姿,吸引了河南、陕西、山西、湖北四省200多个县市来卢参观学习。三门峡市委发出了“远学张家港,近学卢氏县”的号召,卢氏县的地位明显提高,对外开放和政治影响不断扩大。尤其重要的是,在这场与旧观念的斗争中,精神文明建设为扶贫攻坚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工作热情。全县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呈下降趋势,社会治安大局平稳。2000年8月,三门峡市政府对卢氏县连续五年无越级集体上访予以通令嘉奖。
  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突出思想导向、工作导向、干部导向,抓工作激情,抓聚精会神,抓创新实干,抓理想目标,邓小平“发展是硬道理”和江泽民总书记“诚心诚意为人民办实事”的思想体系日益深入人心,全县上下形成了干事创业、争先恐后、快发展、大发展的社会氛围。连续四年除夕之夜,县领导带领各级干部到贫困群众家里和他们一道吃年饭。像孝敬爹娘一样把一辈子住在大山里的老人请到县城,县委常委集体陪他们逛商场,县委书记杜保乾亲自为他们裁衣料,桩桩件件,感人肺腑!
  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大班子和谐团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民主法制建设进程不断加快,一心为民办实事的意识不断增强。“三讲”教育和“双思”教育活动成效显著,在“三个代表”思想激励下,立党为公,勤政为民和求实为政成为各级干部的自觉行动,严人先严己,奉献为人民,扑下身子扎下根,不畏艰难创大业,诚心诚意为人民办实事,卢氏的发展史上,将记下各级干部光荣的姓名,丰碑高矗在人民心头!(附图片)
压题照片:卢氏县城一角
(照片由卢氏县委宣传部提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