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此去向北第一程——埃厄边界纪行之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1-26
第3版(国际)
专栏:连载

  此去向北第一程
——埃厄边界纪行之一
本报驻南非记者李新烽
12月初的埃塞俄比亚颇有几分寒意。去年12月6日清晨,一架小型飞机从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机场腾空而起,载着二十来位乘客向北飞去。透过机窗俯视,埃塞俄比亚高原的地形波浪起伏,愈向北愈显干旱,无植被的黄土裸露无藏,好似中国陕北的黄土高原。记者此行的任务是去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边界采访,成为机上乘客中唯一的“老外”。
临行前与设在亚的斯亚贝巴的联合国驻埃厄观察团的工作人员联系,他们欢迎记者前去采访,并说前不久曾组织驻埃塞的外国记者采访过,是他们用直升机将记者直接送去的,当天即可返回亚的斯亚贝巴。阿吉拉小姐热情地说,她已经通过无线电将记者前去采访的消息告诉了驻扎在埃厄边界中区的三个分队,当记者抵达阿克苏姆机场时,观察团的工作人员将会前来接洽,他们中还有中国的维和人员,“你的此行将会顺利,预祝你满载而归!”
经过100分钟的飞行,飞机降落在阿克苏姆机场,高原强风猛烈吹打在记者的脸面。四周是一片茫茫荒野,机场显得更加空旷寂静。当记者背着摄影包兴冲冲走出候机室时,等待的却是几辆破旧的出租车和示意上车的司机,哪有联合国观察团成员的影子?
记者不得不向机场求援。当机场工作人员得知求援者是中国记者时,热情地通过电话与观察团联系,对方讲他们一刻钟后即到。半个多小时后,一辆印有联合国观察团鲜明标记的越野车疾速而至,一名身着米色维和服装、皮肤微黑的约旦籍工作人员无可奈何地双手一摊:“经向上请示,联合国车辆不许乘载任何非工作人员。”听罢记者的解释,他再次拿起无线电对讲机与办公室联系,得到的仍是同样的回答,“你只好乘出租车去我们办公室了,那里还有一个德国记者等着你,他也是去采访的”。
联合国观察团不提供车辆帮助,这是始料未及的,记者顿时意识到此行的艰难。当乘出租车来到观察团阿克苏姆分队时,年轻的中国军人张少校已在门口等候,他向记者介绍了德国同行林克先生。林克比记者早到一个多小时,由于联合国观察团不提供车辆帮助,他与几位出租车司机联系,因要价太高而等记者来后同行,这样一来安全,二来可以降低费用。
阿克苏姆是历史名城,在公元前后曾建立王国,矗立在此的方尖碑闻名全球,前来参观者络绎不绝,因之成为旅游名城。得知有两位记者要去阿迪格拉特,两名中学生热情地找来车辆。旅游城市的出租车要价太高,先后找来的好几位司机均以路途遥远、山路危险、油价昂贵为由,要价不低于350美元,最后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一名司机同意300美元租车,不过他不会讲英语,须带上一名翻译,并另付翻译小费。
下午2时30分,搭乘一辆半新的4轮驱动越野车从阿克苏姆出发东行,直奔阿迪格拉特。这是一条蜿蜒曲折、凹凸不平的山路,除阿克苏姆到阿杜瓦为40多公里的柏油路外,其余全是伴随着逶迤起伏的山峦、曲折延伸的沙石路或土路,车辆沿着山路颠簸慢行,不时通过一边是高崖绝壁、一边是千丈深沟的险恶路段。每当车辆即将转弯时,司机都要大声鸣笛。这时,林克先生便会点点头,称赞司机对路况的熟悉和严谨的驾驶态度。
这一带是埃塞俄比亚的边远地区,当地百姓虽然生活艰难,但民风淳朴。居民多为牧民,一路上常看到在山坡上驱赶牛羊群的大人小孩。这里干旱缺水,居民生活用水十分艰难。路过小村镇中三五成群从深沟里背水上坡的妇女儿童,成为一道风景线。这一切都表明,记者正置身于世界上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埃厄边界冲突停火时间不长,路上不时有运载兵士的军车路过,也能看到红十字会在路边搭起的临时帐篷。峰回路转,沟壑连绵,车轮崩起的小石子不时敲打着车身和车窗,车后是一道滚滚飞扬的尘土。天渐渐变黑,暮色深沉,当在山坡上看到不远处万家灯火的阿迪格拉特城时,已是下午6点时多,200公里的路程走了整整4个小时。(本报约翰内斯堡电)(附图片)
压题照片:路途上遇到的埃塞放牛娃。李新烽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