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年味淡也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1-25
第4版(大地·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年味淡也好
  向贤彪
  一年一度,从不爽约,日新又新的新年如期而至。而今年又是新世纪的第一个新年,显得格外喜庆。
  中国人过年到底有什么特色呢?我小时候过年,大人忙的是吃,吃是第一个大节目。过年和家人团聚,大概是它的又一特色。每年春节前夕,各地游子从四面八方涌出来,集中在车站、码头,黑压压的一片,他们像小溪一样汇集到一起,形成一条回家过年的大河。
  除此之外,还有过年的那个氛围,也让人回味无穷。年前,家家户户炸果子、炒炒货,那个香味好远之外都能闻到;大年三十晚,剪窗花,贴春联,又是一大景观;还有那大年初一的鞭炮声,此起彼伏,回荡久远。从初一到十五,各种传统的文化活动更是精彩纷呈,有划彩船的、有逛灯会的,红红火火,热热闹闹。
  如今,这些过年的场面和氛围已渐渐离我们远了。一来现在生活条件不断改善,鸡鸭鱼肉,已成为家常便饭,二来过去那些极具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已被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所取代,难怪人们对此叹曰:“时下年味越来越淡了。”
  年味淡了,是耶?非耶?不好妄下结论。我倒觉得过年全在于一种感悟,一种心态,一种追求。我们的古人是深谙其味的。对过去一年的蓦然回首,对新的一年的引领企望,使得历代诗人都不禁要弹动自己的琴弦,繁声竞奏,汇成一部多彩多姿的迎春交响曲。“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的大笔挥洒气象阔大是为人所熟知的了。除此之外,孟浩然《田家春日》忧心农事:“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陆游的《新年》写壮志难酬而仍然慨当以慷:“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心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孔尚任《甲午元旦》写一己之童心众生之欢笑等,读来令人或低回,或激越,或喜洋洋。在诗人的笔下,过年就是迎春,是天地万物之生命再生的欢乐,使这个节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普天同庆。我们每次迎接新年,都是在迎接万物生命的开始,都是对春回大地的礼赞。
  有了这样的理解和把握,对于春节特色似有似无,或浓或淡,就不必那么太在意了。事物都是这样,有的源远流长,有的刚刚形成,落了伍的自然消亡,该保存的回过头来重新出现。一句话,这是中华民族自己的节日。现在是改革开放的年代,什么形式都可以,都随各人喜欢。痛痛快快地玩,轻轻松松地乐,把一年开头的几天过得惬意舒适,这才是本质意义上的“年味”。但有一点是不能忘记的,那就是过年是迎春的庆典,我们在尽情地玩了、乐了之后,还应想到春姑娘已悄然而至,我们当振作精神,加快步伐,融入追春的行列,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编织祖国美好明天的春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