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科技兴农看桂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1-28
第1版(要闻)
专栏:

  科技兴农看桂阳
  本报记者贺广华周立耘
  编者按:如何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稳定农村社会?湖南省桂阳县的做法是:走科技带动之路,即向科技要市场、向科技要增收、向科技要稳定。他们历经4年的探索与实践,证实了这是一条焕发农业新活力、换来农村新面貌、创造农民新生活的希望之路。
  1997年6月,一位因致富无门而苦恼的农民,在镇上新建的农技大楼培训室里,贴了4个大字:“我要致富”;今天,住上新楼房的他十分自豪:“我已致富”。
  他叫欧阳秀才,是湖南省桂阳县流峰镇流市村人。新年前夕,我们来到桂阳农村,见到众多与欧阳秀才一样过上舒心日子的乡亲,听到众多夸赞科技兴农的肺腑之言——
从前,“养猪为过年,鸡蛋换油盐;想干没办法,辛苦也白搭”。如今,“科技送上门,项目落到人;有劲使得上,增收有保障”。
这些真切而朴实的语言,表达了桂阳67万农民的心声。
  政府:农民盼什么,我们干什么
  桂阳,地处湘南,是一个主产稻谷、烤烟、生猪、林果的农业大县。早些年,这个县的农民因增收滞缓,拖欠各项税费较为严重,与政府多次发生冲突。
  农民到底有哪些怨气?他们在想什么盼什么?带着问题,桂阳县几大班子的主要领导下了乡。县委书记钟本强与城郊乡农技站站长肖启生一同来到新澄村雷士德家,雷士德见到肖启生喜滋滋的,还挑了一个大梨塞到老肖手里,却忘了搭理这位县委书记。
  这件事令钟本强至今难忘。调研归来,他们弄明白了:农民盼的,是各种实用技术;农民缺的,是科技知识;农民想的,是致富门路。1997年早春,“科技兴农”破天荒列入了桂阳县委、县政府的“一号文件”。此后,这个县每年的“一号文件”都紧扣这个主题,开春第一件事就是部署安排科技兴农事宜。
  农民盼良种,县政府就实施“种苗工程”。县里建种子中心,各乡镇建良种站,秋后与农民订计划,开春与农民签合同;同时,设立“新品种推广奖”,有了成效给奖励,出了问题要赔偿。1997年以来,桂阳县重点引进推广了54项新品种。去年,桂阳县农民从新品种推广中新增效益4600多万元。
  农民缺技术,县政府就组建科技服务网。以县农技推广中心为龙头,乡镇农技站为纽带、村级服务组织为桥梁、科技示范户为基础,全县300多名农技人员分片承包,使各种实用技术迅速传递到千家万户。
  农民习惯养殖当地土杂猪,生长慢,销不出。县政府投资建成大型良种猪繁育基地,再组织县、乡干部与畜牧专家一道进村入户,劝说他们杀掉上千头土杂公猪,同时送去优质三元杂交公猪。从此,桂阳猪在广东、香港市场上成了抢手货,每公斤价格高出市场平均价0.4元左右。
  农民要防病虫害,政府有求必应。2000年7月,敖泉镇500多亩蜜柚枝叶枯黄,县政府闻讯后,先后5次请来果树专家到敖泉镇现场“开方”治病。
  1999年度,桂阳被评为全国“农技推广先进县”后,有不少外地同志来桂阳“取经”,询问为何如此热衷于科技兴农?桂阳人回答道:“一心一意依托科技,服务‘三农’,即向科技要市场、向科技要增收、向科技要稳定,是加快发展的最佳选择。”
  专家:科技送上门,服务落到人
  桂阳农技推广曾一度“网破、线断、人散”,村头田间难以见到农技人员的影子。农技人员也有他们的苦衷:住房没着落,工资没保障,科研缺经费,下乡没车费。
  1996年4月,湖南省人大一行5人来桂阳调研,看到燕塘乡农技站简陋、潮湿的站房心酸不已,对县委、县政府提出批评。县委、县政府一班人立即开会,大家扪心自问:如此待遇和条件,怎能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会上提出要像建学校那样建设农技站,要像抓义务教育那样抓农技推广。全县投入资金上千万元,不到两年时间,新建农技推广大楼32栋,总面积2.1万多平方米,大都矗立在各乡镇的黄金地段,十分耀眼。
  建了楼房还要给待遇。县里为此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农技站纳入事业单位管理,其工资待遇纳入县、乡两级财政预算;设立科技兴农奖励基金,对有突出贡献的农技人员予以重奖;在评职称、评先进、提干以及子女上学、就业等多方面予以优先。
  给了待遇就要给压力。县里规定,乡农技人员凡达不到中等农技学历水平的不准上岗,完不成规定指标任务的扣发工资,因服务不周而影响生产或收益的要赔偿并调离岗位。
  有了像样的窝,不薄的待遇,就有了空前的热情。全县300多农技人员,纷纷自带行李和伙食,争着下乡住农家。
  有了农民兄弟的信任,就有了沉甸甸的责任。桂阳农民喜欢种红薯,但品种差,几分钱一公斤都没人要,只好用来喂猪。去年3月,县农业局农艺师周廉发带领农技人员来到敖泉镇汪村试种红薯新品种。为确保示范成功,他们自带被褥,在农民家里一住就是几个月。11月,汪村农民进城给老周报喜:新品红薯所含精白淀粉比例较常规薯种提高5%,产量提高20%,亩均收入达2000元。
  农民:求知有课堂,致富有门路
  桂阳的科技兴农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们首先遭遇的阻力便是千百年来的传统习惯。为此,桂阳县摸索出了“以点带户,以户促面”的规范化推广模式。
  采访中,县农业局的负责同志给我们讲起了两年前推广水稻抛秧技术的一段趣事。当时在城郊乡示范试点时,农民大都持怀疑态度,有个叫雷英炎的老人更是直言不讳:“我种了一辈子田,还没见过插秧不下田。”农技人员委曲求全,让抛一半插一半。秋后农民过秤,抛秧比插秧亩均增产6%。有了这番比较,抛秧技术得以迅速推广。2000年秋收过后,据县农业局统计,全县已有34个乡镇4万多农户掌握了这项技术,抛秧面积达15万亩。
  政府科技兴农热心,农民求知致富上心。桂阳县每年都要精心组织筛选上百个有推广价值的农业技术项目,交给各乡镇农技员下村讲解培训、再由村技术骨干进行示范试验。3年来累计举办各类农技培训班1800多期,培训农民20多万人次。在和平镇瑶溪村采访时,农民李民林说出了心里话:“过去干部喊开会,无非催粮要钱,没人愿去;现在干部喊上课,教我们掌握农业科技知识、致富本领,谁不争先恐后?”
  农民求知有了课堂,致富也就有了门路。科技兴农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稳定。近年来,桂阳因农民负担而引发的恶性事件及农民拒交税费现象不再发生,干部下村也不必再担心坐冷板凳了。同时,农村社会风气大大改善,一些过去以打架闹事闻名的“恶霸村”消失了,文明进步的“先进村”增多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