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结穷亲办实事送温暖——黑龙江城市“一帮一”扶贫解困工程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1-29
第1版(要闻)
专栏:

  结穷亲办实事送温暖
——黑龙江城市“一帮一”扶贫解困工程纪实
本报记者唐维红
  编者按:城市“一帮一”扶贫解困工程,是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组织全省各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在职党员领导干部与城市特困职工结成对子,实行一对一帮扶,扶助特困职工逐步走出困境,实现脱贫致富。工程实施半年来,已初见成效。被帮扶对象的生活出现了可喜的转机,党员干部也在活动中受到了教育,对“三个代表”思想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这一形式成为新时期开展党员教育的有效途径,黑龙江的做法值得借鉴。
  1月的黑龙江,白雪皑皑,天寒地冻。在这个近年来最冷的冬季,我们一踏上这块土地,就感受到,全省上下党员干部访贫问苦,为困难职工、困难企业排忧解难的热情,与严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由工会送温暖活动发展而来的黑龙江城市“一帮一”扶贫解困工程实施半年来,形成了可喜的发展态势。全省参加此项工程的党员干部达8.3万人,联系困难职工14.1万人,已帮助9.2万户困难职工脱贫。
  结“亲”为解困
  针对全省困难企业多、困难职工多的实际,经过专题调查研究,黑龙江省委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扶贫解困工程,组织全省党员干部和部分社会各界人士,与城市特困职工结成对子,实行一对一帮扶,扶助特困职工逐步走出困境,实现脱贫致富。省委、省政府成立了由省委副书记任组长的省政府“一帮一”扶贫解困领导小组。
  2000年7月31日,城市“一帮一”活动正式启动。省委书记徐有芳在全省动员大会上指出:城市“一帮一”工程是新时期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有效载体,是树立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增强党的凝聚力、推进“富民强省”的战略举措,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
  省委、省政府要求省直机关及部分部属单位共72家带头启动,重点帮扶齐齐哈尔、佳木斯、鹤岗、双鸭山几个矿务局;帮扶的行业重点是煤炭、机械制造、纺织等困难企业,帮扶的对象是这些企业中基本生活水平低于当地政府规定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无其他收入,有一定生产、经营技能的特困职工。帮扶的形式以一对一帮扶为主。三年帮扶期满,特困职工仍未达到脱贫解困标准的,不得自行解除帮扶关系,直到达到标准,以确保这项工程的顺利开展。
  同年11月,首批72家帮扶主体全部与帮扶对象进行了对接。
各地市也结合当地实际,扎实推进此项工程。鹤岗市形成了“帮思想、帮技能、帮信息、帮岗位、帮就学”等造血扶贫与帮“米袋子、菜篮子、衣柜子、火炉子”等输血扶贫有机结合的工作思路;佳木斯市则将“一帮一”扶贫解困工作引入百分考核机制,评比结果与单位的政绩考核、评优、晋级、奖励挂钩;鸡西市制订了《干部帮扶特困职工联系卡》,发到每位被帮扶的特困职工手中。无论是在哈尔滨,还是在鹤岗,在佳木斯,我们接触到的每一位参与帮扶工作的党员、干部对自己的帮扶对象都倾注了极大的热情。结“穷亲”,办实事,已成为他们目前最关注的事情。
  扶贫先扶志
  “一帮一”工程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是扶贫先扶志,帮助帮扶对象转变观念,振奋精神,克服无所作为的思想,树立勤劳脱贫的志气,找到脱贫致富的门路。
  哈尔滨海关的帮扶对象是佳木斯纺织品公司的10名特困职工。海关的同志介绍说,工作一开始,特困户对他们抱着怀疑的态度,以为他们不过是摆个花架子,顶多给点慰问品或扶贫款就算完事,完全没有想到他们会认真地帮他们进行市场调研、确定项目、制定脱贫计划,并把脱贫项目所需的物品一件件送到特困户家中。经过他们的努力,10户被帮扶职工或家属已全部找到脱贫门路,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33岁的包晓秋是鹤岗矿务局兴山煤矿职工包佐林的妻子。1995年,包佐林在井下事故中被砸成重伤,下肢瘫痪。他们的生活陷入了困境。她被列为帮扶对象,与市人大主任张珠钰结成了帮扶对子。
  张珠钰给她家送去了慰问金、大米、白面。当得知她养猪赔钱时,便为她出谋划策:“小包,你不如上个糖化饲料项目,这样会把养殖成本降下来,兴许通过这个项目就能把猪场救活。”他的话消除了包晓秋心中的愁苦。她借款上了糖化饲料项目。张珠钰帮她找资料、找技师,还经常打电话并上门询问生产情况。
  在他的帮助下,包晓秋的糖化饲料投入生产,养猪成本因此下降了一半多。张珠钰又鼓励她扩大猪场和糖化饲料规模,积极帮她找货源,找销路。目前,包晓秋的养猪场已由当初的5头猪发展到了今天的200余头,猪舍由原来的20平方米扩建到现在的近300平方米。
  包晓秋说:“虽然目前我因养猪和上糖化饲料项目而欠下近10万元的债务,但我对未来充满信心。有张主任及市委、市政府各级领导的热情帮助,有兴山矿各级领导和同志们的鼎力支持,再难的路也要走下去。我要以脱贫致富奔小康、回报社会做贡献的实际行动来报答大伙儿的恩情。”
  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仅省直机关各帮扶主体单位已帮助贫困职工上新的生产项目1000多个,使1000多名贫困职工有了新的生产门路。
  帮扶与受益
  黑龙江省委副书记杨光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深入推进城市“一帮一”扶贫解困工程,是落实“三个代表”思想的实际行动,是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维护稳定的重要举措,是转变作风,促进机关干部革命化的客观要求。实施城市“一帮一”扶贫解困工程,就是要让广大党员干部到群众中去体察民情,了解民意,感受群众的疾苦,认清我们共产党人的责任。
  省企业工委是1999年12月组建的工作机构,现有机关干部20名。由于机构新、人员少,没有被列为首批帮扶主体单位。但是,全省“一帮一”扶贫解困工程启动后,他们主动请缨,与佳木斯纸业集团结成帮扶对子,积极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
  省委常委、省企业工委书记杜宇新要求省企业工委的全体党员干部把帮扶工作作为密切干群关系、树立公仆意识的重要举措,抓好落实。他们将“一帮一”工作纳入中心组学习和支部生活内容,谈帮扶体会,议帮扶措施,落实帮扶项目。
  省公安厅的帮扶单位是黑龙江华安工业(集团)公司。由于该公司规模大,特困职工多,省公安厅便把参加帮扶工作干部的范围扩大到省厅直属单位,形成了160名干部参加的帮扶队伍。
  在鹤岗采访时,一位帮扶干部的话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没到特困户家之前,我总感到不满足。自从结对以后,看到特困职工的困难情况,我深深感到,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勤奋工作,为百姓尽一份力,使其早日摆脱贫困。”
  “一帮一”工程实施半年多来,在脱贫解困工作取得一定实效的同时,全省机关干部的工作作风有了很大转变,增强了公仆意识、服务意识,群众上访数量也明显下降。用省委副书记杨光洪的话说,这是一个双赢的工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