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前线采访费周折——埃厄边界纪行之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1-28
第3版(国际)
专栏:连载

  前线采访费周折
  ——埃厄边界纪行之三
  本报驻南非记者李新烽
  次日早晨7时30分,记者从阿迪格拉特出发北行,先是通过一段盘山道,接着行进在比较平坦的路面上。在距离扎拉姆贝萨约10公里处,公路两旁出现一道长长的战壕,蜿蜒至远处的山坡下,司机告称,那是埃塞俄比亚军队开挖的防御工事。再往前行,汽车沿着山道转过弯后,又看到一排用石头垒起的低矮护墙直达山包顶部,司机一边用手指一边说,那是厄立特里亚军队的阵地。
  快到扎拉姆贝萨时,公路两旁五颜六色的难民棚连接成片,在一座石头墙、石棉瓦屋顶的房子前,当地居民正排队等候领取救济粮,拴在一旁的几头毛驴等待着驮运粮食。这是联合国粮农组织为战争难民分发援助的粮食。
  进入扎拉姆贝萨城镇,远望断垣残壁,除远处的一座教堂形单影只地依旧矗立外,整座城镇无一间房屋幸存,到处是一片凄惨悲凉的废墟,昔日的风貌根本无法辨认。埃厄双方均称这座城镇属于自己。
  前面不远处,几位持枪士兵把守着路口,一面高高悬挂在木杆上的埃塞俄比亚国旗迎风摆动。这里是两国边境,通过这条防线便进入了厄立特里亚领土。未等哨兵上前阻拦,司机先停车与哨兵热情打招呼。记者也提起摄影包跳下车,还顺手从兜中掏出几件国产小礼品,并分发给在场的埃方哨兵。士兵们接过之后满脸堆笑,很是高兴。见此情形,记者表示自己从中国远道而来实属不易,强调中国记者的报道向来是客观公正的,希望他们予以放行。哨兵班长略为犹豫后点头同意,但叮嘱说“过境后不许拍照”,随即挥手放行。可当车刚要开动时,他又上前拦住。原来,这位班长想把“好事做到底”,特意安排了一位持枪士兵随车“护驾”。
  刚过边境,就嗅到一股浓厚的硝烟味。路旁的半山腰上,部队在休整,数辆军车停放在一起,士兵在休息。再向前行,路上的士兵和行人来来往往,路边的一片平地上,人们在打场收获,远处的一户农民在扶犁耕种;另一边却是别番情景,有的士兵在踢足球,当地居民正在围观;远处的山坡上,一长队士兵在进行拉练,身背枪支翻越山头……马路左边的一个天然大土壕里面,有几门处于待发状态的大炮,旁边是几辆坦克。不远处有一处防空洞,入口处有数名士兵持枪把守。从这里向远处俯视,依稀能看到厄立特里亚的班德姆城。
  经过一段陡峭的拐弯山路,就要进入塞纳费镇了,一道粗麻绳迎面拦住了去路。当车停下时,“护驾”的士兵到此返回。这是另一处关口,只好再与这里的官兵交涉。不像在上一处关口那么幸运,无论记者如何介绍解释,这儿的兵头只是摆手拒绝。
  不无遗憾地离开塞纳费,从这里再前行三四公里,便是联合国开设的第一条陆地通道了。这条通道是去年11月28日开通的,仅供联合国观察员使用,埃厄双方士兵各自把守一端,联合国维和部队的先遣队已经开始执行任务。
  未能前往联合国开设的这条陆地通道,便决定立即从阿迪格拉特返回阿克苏姆,以便在途经阿杜瓦时北上拉马镇,因为拉马也曾是埃厄两军相争之地。在通过拉马的岗哨时,出租车司机一见持枪的士兵就双腿发软,汽车不由戛然熄火。前面三四公里处就是两国的天然边境线———加什河,河上的桥梁早被厄方军队炸毁。想近距离观看被炸桥梁的愿望落空了,记者便改主意去采访联合国驻拉马观察员。(本报约翰内斯堡电)(附图片)
压题照片:扎拉姆贝萨一民房已成为一片废墟。李新烽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