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阅读
  • 0回复

正月的火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1-29
第4版(大地·副刊)
专栏:

  正月的火塘
  李成炳
  在空闲房屋的一角垒几块土砖坯,围成一个正方体,生着火,围坐着,边烤火边说笑,乐在其中。这就是家乡的火塘。
  火塘,在我家乡赣西一带也叫地笼火。不知是从当代、现代、近代抑或是古代开始,家乡就有用火塘烤火的习惯。一入冬,各家各户都准备些柴火,码在屋檐下,等到“大雪冬至后,篮装水不漏”时,闲下来的农民就会把火塘生着,阖家围坐,不时加入柴火,火苗蹿得老高,还不解冷,于是把手拢到火旺处,让火苗舐手掌手背,等到手滚身热后,才把包围圈扩大,双手抱膝,慢慢地让热气烘。身子热起来气氛也热了,说声、笑声、唱声,随火苗起伏。热闹了一阵,渐复安静,大人眼睛半开半合,如醒如睡,陶然其中;小孩依偎在父母怀里,做起好梦来。火塘边便生出了恬静的享受,幸福的体验,美妙的遐想。
  正月里,从大年初一到元宵,火塘天天旺。亲戚来了,第一就是让到火塘边坐下,再倒茶递烟,然后端上一盘点心,一碟瓜子,慢慢地嗑,慢慢地吃,慢慢地吸,慢慢地喝,慢慢地说笑。除了上桌吃饭,招待客人的其他事情都在火塘边完成。
  不过,在我家这个屋场,众人最喜欢到我大伯父家烤火塘。他家有铜壶,这在当时是个高档炊具,在今天也是个无污染炊具。大伯父在火塘上端横梁上悬一根棕绳下来,下端系一个铁钩,把铜壶加满水挂在钩上。当身子烘暖后水也开了,泡上酽茶,人手一杯,在没有热水瓶的农村有如此条件,确是一种上星级的享受。喝茶,谈天,不一会儿杯中见了底,又从壶中舀,壶中完了再从缸里舀清水加入,开了喝,喝了又开,源源不断。有茶助兴,话也多了,众人中有喝了解放前私塾墨水的秀才,也有刚毕业回家务农的中学生,国际国内新闻旧闻断断续续从他们嘴里讲出。在有滋有味中,不知不觉又打发了一个雨雪天。
  屋场里有位三公公,看过古传演过采茶戏,大伯父家火塘生着又值三公公老人家身体好的时候,就有好事者请他来讲评话。三公公在靠火塘第一圈的最佳位子坐下后,听众也论资排辈依次一圈一圈坐定,我们小学生连坐的份儿也轮不上,只好站在圈外伸长脖子往里瞧。三公公记性特好,《杨家将》、《岳飞传》可以和盘托出,甚至人多地名杂的《三国演义》也讲得八九不离十。征东、征西、扫北、平南、李三保下山这些故事,更是滚瓜烂熟,说得活灵活现,跌宕起伏,达到高潮时,说唱并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扣人心弦。我们连大气都不敢出,拉长耳朵,生怕漏掉某一个字,错过某一个动作。正当大家完全进入故事情节如醉如痴时,三公公一句“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突然打住。我们茫然四顾,等回过神来看三公公时,他老人家掀开碗盖正品茶呢。
  如今现代化了,用铜壶在火塘上烧开水比不上煤气灶,用火塘烤火满面尘灰烟火色比不上电炉,坐在火塘边听人讲评话比不上看彩电VCD。但那份对火塘的投入,那份环绕火塘的热闹,那种坐在火塘边听评话的亲切感,那种由火塘生出的皆大欢喜的氛围,却是现在很难找得着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