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沙漠中的大盐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5-06-04
第2版()
专栏:

沙漠中的大盐池
本报记者 康伟中
从兰州乘火车到武威,然后改乘汽车北行二百五十公里,就看到雅布赖山脚下有一大片白得刺眼的洼地,洼地东头立着一排排新式平房,这就是西北最丰富的雅布赖天然盐池——国营雅布赖盐场所在地。
这个盐池的面积和产量,以前从未进行过精确的勘查。一九五四年,西北盐务管理局作了初步勘查,才知道全池面积在九十平方里左右,其中已探出的藏盐面积有四十平方里,估计藏量有四亿万担左右(一担为一百斤)。在目前的捞产区,盐层上面结有十五公分厚的卤盖,在卤盖下面,就是厚有两公尺左右、坚如石块的食盐了。盐工们在捞盐时,先用镢头、铁铣将卤盖揭开,用铁钻钻碎盐层,里面渗透出卤水,再用漏水的铁杓把盐掏出。雅盐的特点是能循环不息地随掏随生。一般在掏后二十年内,经过风吹日晒,就可生满新盐,因之它是祖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盐的质量也很纯洁,含氯化钠百分之九十七至九十八,且产制成本低,一向为人民所喜爱。
在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年代里,雅盐生产被几家包工头子独占,他们为了追逐高额利润,驱使工人乱挖乱捞,把盐池破坏成蜂窝麻面,严重地降低了它的使用率。他们对盐工进行了残酷剥削。许多盐工吃不饱穿不暖,经常遭受解雇的威胁。“吃饭像猪娃,作活如牛马,夜宿似野狗,一月工资只得二三斗。”这就是盐工们对自己生活的描写。
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了这个盐池,取缔了包工制度,逐步实行了分片计划捞盐的办法;不仅保护了盐田,而且也逐步改善了盐工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一九五三年兴建了一千四百多平方公尺新式平房和一所比较完善的诊疗所。工人下池捞盐,全都穿着长统胶靴,再不像过去那样赤手光足了。盐池的产量年年增加。一九五二年盐的产量比一九五一年增加将近两倍。特别在一九五四年四月到十一月的生产季节中,盐场全体职工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劳动竞赛。捞盐工人袁宗国、王所恃等提出了改进摆铣(在水里摆盐用的工具)的合理化建议,当即为全场盐工推广使用,使产量提高百分之十五。第三生产小组的第一个生产班,由每人每天生产五十五担,提高到一百零一担多。因而使一九五四年全年生产计划超额完成了。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今年全场的计划总产量要比去年实际产量增加四倍;职工人数也相应地由一百人增加到四百多人。现在生产季节已到,为了提高新盐工的捞盐技术,全场正开展“师傅带徒弟”的增产运动。
兰新铁路由兰州通往武威后,大大便利了雅盐外运。去年十一月从武威到盐池的公路修通后,数量众多的汽车满载着大批雅盐运销全省各地。加上上万头骆驼协助运送,使广大消费者能迅速吃到物美价廉的雅盐了。
今年,国营雅布赖盐场计划扩建二千一百平方公尺的住宅;为防范沙患,将在六千公尺长的地带试种树木;解决全场吃水问题的两口压水机井,有一口已经打好。这些建设完成之后,职工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将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