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年楚河畔访农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8-05
第3版(地方新闻)
专栏:

年楚河畔访农家
本报记者万秀斌王建新
  从西藏日喀则市出发,沿年楚河逆流而上,进入江孜县境内,望着丛丛防护林间一片片绿油油的小麦、青稞和黄灿灿的油菜,仿佛到了江南。
  车过江孜县城,我们在路边一户有漂亮二层小楼的农家前停了下来。主人仁增郎杰热情地邀我们上楼。主人家有8口人,大儿子有一辆东风卡车在外跑生意,小儿子还在上学。平时老夫妇和二儿子、媳妇和女儿一起经营36亩地。“种这么多地,忙得过来吗?”面对我们的疑问,老人称现在播、种、收都有农机具可租用,他们需要做的就是平时施肥、喷洒农药和除草剂等,除了农活外,他们还养了6头奶牛,自制酥油和奶渣,每年可赚2000多元。
  “这里目前小麦亩产可达到600公斤,青稞也达到400多公斤,比1978年时提高了好几倍。正是这些实惠和甜头,使大家对种子技术、高产优质品种容易接受,对每年的农牧业技术培训热情也特别高。”江孜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阿旺向我们介绍说。从二楼下来,主人领我们看了位于一层的仓库,不算用麻袋封装的豌豆,单堆积在仓库的小麦就约2万多公斤。
  从仁增郎杰家出来,我们又顺便走进米玛边多家的塑料大棚。记者钻进大棚,看到里面种有西葫芦、香葱、辣椒、西红柿等十几个品种。女主人告诉我们,有了这个大棚,一家7口人一年的蔬菜不用花钱买,而且每年还可卖2000元。
  “在粮食已基本满足需求的情况下,我们准备从以下环节进行突破,增加农民收入:生产上提高品质,增加优良品种的种植面积,利用剩余粮食转化为肉蛋禽等,扩大流通中介服务,将畜农加工品通过流通转化成商品。”江孜县农牧局局长尼玛顿珠认为,高原上的农民要想致富奔小康,也必须尽快进行结构调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