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8阅读
  • 0回复

灰色的灾难——长江生态安全述评之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8-06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中华环保世纪行

灰色的灾难
——长江生态安全述评之四
本报记者白剑峰
  今年5月1日晚,重庆市武隆县城巷口镇发生了震惊全国的滑坡性地质灾害,一座9层居民楼被掩埋,共造成79人死亡。这次地质灾害给长江中上游地区再一次敲响了生态安全的警钟。
  据专家介绍,我国地质灾害分布广泛、活动频繁、危害严重,特别是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分布范围占国土面积的44.8%。重庆市是全国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仅去年就发生地质灾害6000多处,造成41人死亡,731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达7亿多元。
  长江三峡库区地质构造和地形地貌复杂,河溪深切,坡陡谷深,暴雨集中,地质灾害呈现点多、面广、危害大的特点。另一方面,受多种人为不合理工程活动的影响,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集中于城镇等人口密集区,极大地影响了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据调查,三峡库区约20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共有大小泥石流沟90条,其中32条产生过不同程度的泥石流灾害;有13条沟的泥石流从干流库岸直接入江,在江中形成“滩”或“碛”,影响长江航运和道路交通,危害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中下游地区河道淤积等。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司长李烈荣指出,地质灾害的防治,取决于对地质状况系统深刻的认识、先进的勘察监测能力的建立和治理技术的成熟。20世纪80年代末,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入实施减灾工程阶段,先后完成了10余项防治工程,总投资4亿元。从1999年开始,国土资源部在库区19个县(市)开展了新一轮地质灾害调查,一个覆盖全库区600平方公里范围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即将启动。
  重庆市市长包叙定在分析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时说,事实上,大多数地质灾害与人类不规范的行为有关。主要是一些干部群众特别是领导干部对地质灾害的危害性和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少数领导干部甚至存在官僚主义、失职渎职行为,致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展缓慢,监测预警无力;防治地质灾害基础工作薄弱;地质灾害防治法规体系不健全;一些部门、单位和开发商受利益驱使,违法违规进行建筑施工和盲目采矿,随意选址,乱挖乱建,诱发了各种地质灾害。
  目前,三峡工程离一期蓄水还剩下不到两年的时间,因此,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任务重、时间紧,已容不得拖延,如不及时治理,对整个三峡库区的稳定和三峡移民的生存与发展将造成极大的威胁。可喜的是,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已引起了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根据有关部署,我国将加大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投入力度,并成立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以确保三峡工程质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